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 庆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杨家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结合一线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了趣味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并从情境创设、游戏化活动、多媒体应用等维度探讨了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主体理念教学践行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从传统讲究“师道尊严”逐渐走向“趣味十足”的愉悦课堂建设中了。趣味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能够有效使课堂趣味倍增,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实现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有效性的“双提升”,受到一线教师广泛热衷。在新课标引领教学的这几年间,我积极探索趣味教学这一法子在自担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收获了这样一些成果。
  一、趣味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一)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需求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小学7-12岁年龄段的学生正好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形象性、活动性特征。传统“填鸭式”教学,特别是“师讲生听”模式难以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趣味教学法通过具象化、互动化、活动化的流程展开,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2022年版)明确指出一线语文教学的实施应“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通过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趣味教学法进课堂正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其能满足语文实践性强的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凯勒(Keller)的ARCS动机模型强调,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核心要素。而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其通过趣味性活动设计能够系统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成为主体并发挥作用。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创设:让语文学习具象化
  1.生活化场景再现
  再现生活化场景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所在,有利于语文实践联通生活。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课堂中教师可布置“冬日街景”为主题的教学环境,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寒风音效、悬挂雪花剪纸,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情感。这种沉浸式情境能助力学生兴趣跌起,走向深度理解文本内涵的主动求知路。
  2.跨学科联动设计
  将美术、音乐等学科与语文教学融合也是情境创设素材的常取渠道,更是课堂趣味生成的有效方式。如教授《江南》古诗时进行跨学科联动设计,就可让学生先绘制“莲叶何田田”的水墨画,再配乐朗诵,通过多感官联动深化对诗歌意境的感知。这样,难理解的诗句就被具象化,好理解了,而且课堂还多了悦耳声。
  (二)游戏化活动: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这一实践策略的选择依据就是学生爱游戏,其理念就是“玩中学”,可以助力学生“学中悟”。
  1.知识闯关类游戏
  针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易枯燥的问题设计“汉字大冒险”棋盘游戏,让学生在满足好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组词、造句、辨形等任务获取闯关资格,以便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字词和积累语文素材。
  2.竞赛类语言活动
  这类游戏具有较强竞争性,能使小学生在参与中热血彭拜。落实到促进学生语文实践积极性中就可利用“诗词飞花令”“成语接龙擂台赛”等活动来展开。通过适度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语言积累热情。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教学中为了化枯燥组织开展“神话人物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竞答人物特点、情节脉络等问题。这同样能让学生“学中悟”。
  (三)多媒体技术的创意应用
  1.动画视频辅助教学
  动画视频中的精彩情节常能让学生笑开怀,给课堂带来生动的视听盛宴。例如在《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中,为了践行趣味教学法就可播放航天员太空生活的实拍视频,配合AR技术展示失重状态下的物品漂浮场景,在这样的视听促使下学生会惊叫,课堂会充满惊奇,而且这样的动画视频辅助还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语文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更积极学语文。
  2.数字化互动平台
  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希沃白板”等工具设计互动课件,同样可使课堂趣味大增。例如在《狐假虎威》寓言教学中借助数字化互动平台实施,让学生拖拽电子卡片完成故事排序,系统就会即时反馈正确率并生成学习报告,让学生明了下步努力方向。
  三、语文课堂上实施趣味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形式化:趣味性与知识性需平衡
  不能为趣味而趣味,语文课堂旨在培养核心素养,即使选择游戏为径,其设计也应紧扣教学目标,如《草船借箭》课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就需重点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而非单纯追求课堂热闹。正确的实施应做到趣味性与知识性平衡。
  (二)关注个体差异:分层设计活动难度
  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活跃起来,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这一效果的方法就是在关注个体差异中进行分层设计活动难度,做到: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提供“任务提示卡”;为学有余力者增设拓展挑战,如创编课本剧结局。实际上,“跳一跳摘桃”的学习,本身就具极强的趣味性。
  (三)强化评价反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趣味教学法的实施只能活跃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来说是外在的,而强化评价反馈,则能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我要学”的主体性。采用“积分勋章制”“学习档案袋”等方式就可点燃学生主体性,而让他们记录在趣味活动中的表现,既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又使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实践的无限乐趣。
  四、结语
  趣味教学法不是简单的课堂娱乐叠加,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革新。通过科学的活动设计与技术融合,能够将语文课堂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学习场域,真正实现“乐学”与“善学”的统一。故而,我们应继续探索趣味教学法的实施路径,让学生在“趣”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赢得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J].教育研究,2018(05).
  [2]约翰·凯勒.教学设计中的动机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发布时间】2025/6/19 14:57:29
  • 【点击频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