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论文围绕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等问题。通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提出构建阅读情境、优化阅读策略、开展分层指导等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提升数学文本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融合,为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数学阅读能力;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数学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数学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数学文本包含公式、图表、符号、应用题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基础阅读能力,还需掌握数学语言的逻辑规则与思维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阅读常被视为辅助环节,导致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能力不足,解题时因信息提取偏差或逻辑混乱而失误。因此,探索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对深化数学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教师将数学教学重点聚焦于计算训练与解题技巧,忽视数学阅读在概念理解、问题分析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常以“讲解例题—模仿练习”为主,压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导致学生依赖教师解读,缺乏独立分析数学材料的能力。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因未充分理解题目条件,常出现盲目列式、遗漏关键信息等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数学阅读教学多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逐句分析”的模式,缺乏对数学文本特殊性的针对性指导。数学文本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若仅采用语文阅读的方法,学生难以理解符号、图表背后的数学意义。此外,部分教师未结合数学阅读特点设计问题,导致学生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数学关系。
(三)学生阅读能力薄弱
小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对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不足。数学文本中常包含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的混合表达,如“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之和的2倍”(自然语言)需转化为公式“C=(a+b)×2”(符号语言),学生易因语言转换障碍产生理解困难。同时,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策略,如不会标注关键信息、不理解数学术语含义,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构建情境化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1.生活化情境导入
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数学阅读材料,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情境。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引入“商场打折促销”“银行利率计算”等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阅读促销广告、计算折扣金额,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种方式能增强数学阅读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
2.多媒体辅助阅读
利用动画、视频、交互式课件等多媒体工具,将静态数学文本动态化呈现。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推导”时,通过动画演示将圆形分割重组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公式推导逻辑,同时结合文字说明,促进图文信息的整合理解。
(二)优化阅读策略指导,提升理解能力
1.分层阅读策略训练
根据数学文本难度,指导学生采用不同阅读策略:
(1)基础层:针对简单概念或公式,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中圈出“内角和”“180°”,强化关键信息记忆;
(2)进阶层:针对复杂应用题,采用“分步拆解法”,先提取已知条件,再分析问题与条件的逻辑关系,最后转化为数学算式。例如,在解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速度60千米/小时,乙车速度50千米/小时,3小时后相遇,求两地距离”时,可引导学生将题目拆解为“速度和”与“相遇时间”的关系问题。
2.数学语言转换训练
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练习。例如,在学习方程时,设计“文字表述→符号方程→图示分析”的转换任务:将“一个数的3倍比它本身多10”转化为“3x - x = 10”,并通过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语言转换的思维路径。
(三)开展分层阅读指导,满足个性需求
1.差异化阅读任务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分层布置阅读任务:
(1)基础层:提供图文并茂、步骤清晰的阅读材料,如数学绘本、简单应用题,侧重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2)提高层:引入数学科普短文、复杂逻辑题,要求学生提炼核心观点、分析解题思路;
(3)拓展层:鼓励学生阅读数学史故事、数学建模案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阅读模式
组织“异质分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中通过讨论、交流完成阅读任务。例如,在阅读“鸡兔同笼”问题时,由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思路,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疑问,共同探索多种解法,实现互助学习与思维碰撞。
三、结论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情境化阅读环境、优化阅读策略指导、开展分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立足数学学科特点,将阅读教学融入日常课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的转变。未来,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应进一步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跨学科理念,探索更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曹培英.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3]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喻平. 数学阅读能力的成分及其教学价值[J]. 课程·教材·教法,2019(10):85-91.
[5]张奠宙,宋乃庆. 数学教育概论(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数学阅读能力;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数学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数学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数学文本包含公式、图表、符号、应用题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基础阅读能力,还需掌握数学语言的逻辑规则与思维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阅读常被视为辅助环节,导致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能力不足,解题时因信息提取偏差或逻辑混乱而失误。因此,探索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对深化数学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教师将数学教学重点聚焦于计算训练与解题技巧,忽视数学阅读在概念理解、问题分析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常以“讲解例题—模仿练习”为主,压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导致学生依赖教师解读,缺乏独立分析数学材料的能力。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因未充分理解题目条件,常出现盲目列式、遗漏关键信息等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数学阅读教学多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逐句分析”的模式,缺乏对数学文本特殊性的针对性指导。数学文本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若仅采用语文阅读的方法,学生难以理解符号、图表背后的数学意义。此外,部分教师未结合数学阅读特点设计问题,导致学生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数学关系。
(三)学生阅读能力薄弱
小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对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不足。数学文本中常包含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的混合表达,如“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之和的2倍”(自然语言)需转化为公式“C=(a+b)×2”(符号语言),学生易因语言转换障碍产生理解困难。同时,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策略,如不会标注关键信息、不理解数学术语含义,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构建情境化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1.生活化情境导入
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数学阅读材料,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情境。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引入“商场打折促销”“银行利率计算”等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阅读促销广告、计算折扣金额,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种方式能增强数学阅读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
2.多媒体辅助阅读
利用动画、视频、交互式课件等多媒体工具,将静态数学文本动态化呈现。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推导”时,通过动画演示将圆形分割重组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公式推导逻辑,同时结合文字说明,促进图文信息的整合理解。
(二)优化阅读策略指导,提升理解能力
1.分层阅读策略训练
根据数学文本难度,指导学生采用不同阅读策略:
(1)基础层:针对简单概念或公式,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中圈出“内角和”“180°”,强化关键信息记忆;
(2)进阶层:针对复杂应用题,采用“分步拆解法”,先提取已知条件,再分析问题与条件的逻辑关系,最后转化为数学算式。例如,在解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速度60千米/小时,乙车速度50千米/小时,3小时后相遇,求两地距离”时,可引导学生将题目拆解为“速度和”与“相遇时间”的关系问题。
2.数学语言转换训练
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练习。例如,在学习方程时,设计“文字表述→符号方程→图示分析”的转换任务:将“一个数的3倍比它本身多10”转化为“3x - x = 10”,并通过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语言转换的思维路径。
(三)开展分层阅读指导,满足个性需求
1.差异化阅读任务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分层布置阅读任务:
(1)基础层:提供图文并茂、步骤清晰的阅读材料,如数学绘本、简单应用题,侧重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2)提高层:引入数学科普短文、复杂逻辑题,要求学生提炼核心观点、分析解题思路;
(3)拓展层:鼓励学生阅读数学史故事、数学建模案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阅读模式
组织“异质分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中通过讨论、交流完成阅读任务。例如,在阅读“鸡兔同笼”问题时,由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思路,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疑问,共同探索多种解法,实现互助学习与思维碰撞。
三、结论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情境化阅读环境、优化阅读策略指导、开展分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立足数学学科特点,将阅读教学融入日常课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的转变。未来,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应进一步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跨学科理念,探索更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曹培英.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3]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喻平. 数学阅读能力的成分及其教学价值[J]. 课程·教材·教法,2019(10):85-91.
[5]张奠宙,宋乃庆. 数学教育概论(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 【发布时间】2025/6/19 14:47:43
- 【点击频次】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