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科整合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以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结合学科整合理念,从教材内容整合、跨学科实践、文化渗透三个维度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教材中生活化情境、数学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编排特点,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学科整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研究结果表明,学科整合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学科整合理念;小学数学;应用;核心素养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跨学科整合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以“生活化、活动化、文化性”为特色,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操作、文化渗透等设计,为学科整合提供了天然载体。本文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探索学科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一、西师版教材内容整合的内在逻辑
(一)生活化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
西师版教材通过“购物”“测量”“游戏”等生活场景构建数学知识。例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单元,以超市购物为情境,学生需通过角色扮演完成“10元以内商品组合购买”任务。此类设计将“元、角、分换算”与“加减法运算”整合,既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又呼应了教材“从生活到数学”的编排理念。
(二)数学文化的渗透式整合
教材在三年级引入“指南针与方向”“杨辉三角”等文化内容。例如,在“方向与位置”单元,通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东南西北”概念的起源,同时结合校园平面图进行实地测量。这种整合方式将数学史与空间观念培养结合,既符合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理论,又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三)单元主题的螺旋式整合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教材从二年级的“七巧板拼图”到六年级的“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形成“直观感知—操作验证—抽象建模”的认知链条。例如,五年级“长方体表面积”单元,先通过“包装盒设计”活动让学生测量数据,再引入“展开图与表面积公式”的推导,最后结合“快递包装成本计算”开展跨学科项目。这种整合方式体现了布鲁纳“螺旋式课程”理论,促进了知识的结构化。
二、学科整合的实践路径
(一)数学与科学的整合:以“测量”单元为例
在四年级“角的度量”教学中,可结合科学实验中的“光的反射”现象:
1.实验设计:学生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记录入射角与反射角数据;
2.数学建模:将角度测量与“角的大小比较”结合,通过“改变入射角观察反射角变化”验证“对顶角相等”定理;
3.跨学科分析:结合物理中的“反射定律”,用数学语言描述“入射角=反射角”的定量关系。
此案例将科学实验的直观性与数学的抽象性结合,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
(二)数学与语文的整合:以“分数”单元为例
在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趣味性可引入古诗中的分数表达,以实现与语文整合的效果。
1.文化导入:展示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手法,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千尺”与实际深度的比例关系;
2.语言训练:让学生用“几分之几”描述诗句中的数量关系,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可转化为“帆影占天空面积的几分之几”;
3.创作实践:仿写含有分数的诗句,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改编为“三分天光映云影,七分碧水漾清波”。
此设计将文学意境与数学概念结合,呼应了教材中“数学阅读”板块的编写意图。
(三)数学与艺术的整合:以“对称”单元为例
在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可开展“剪纸中的数学”项目:通过三步实施,实现数学与艺术的整合。一是艺术创作,学生用彩纸剪出蝴蝶、窗花等对称图案;二是数学分析,测量对称轴两侧对应点的距离,验证“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的性质;三是文化拓展,介绍剪纸艺术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与“平移与旋转”知识结合。此活动将非遗文化与几何变换结合,符合STEAM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科整合教学的评价实施
(一)过程性评价: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在六年级“节约用水”项目中,其教学评价维度应包括这三个方面,一是数据收集,能否正确记录家庭月用水量;二是数学建模,能否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用水结构;三是跨学科应用,能否结合科学知识提出节水建议。此评价方式呼应了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板块的编写意图,体现了“做中学”理念。
(二)表现性评价:以“数学日记”为例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录过程表现的评价策略,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获得进步。实施中对学生需记录以下内容:一是知识应用,用分数描述“今天吃的水果占一周总量的几分之几”;二是跨学科联想,让他们阅读诸如《九章算术》这样的数学文化后,思考古代“方田”章与现代面积计算的联系;三是情感态度:通过测量校园树木周长,体会“圆周率”的实际意义。此评价方式将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板块与“情感态度”目标结合,促进了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结论
学科整合理念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体现了“生活化、文化性、实践性”的编写特色。通过“测量与科学实验”“分数与古诗文”“对称与剪纸艺术”等案例,实现了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融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学+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如利用GeoGebra软件动态演示几何变换,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向智能化、跨学科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兴平,跨学科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意义[J].学园,2023年。
[2]刘红梅,学科整合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实践[J].教育研究,2021年。
关键词:学科整合理念;小学数学;应用;核心素养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跨学科整合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以“生活化、活动化、文化性”为特色,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操作、文化渗透等设计,为学科整合提供了天然载体。本文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探索学科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一、西师版教材内容整合的内在逻辑
(一)生活化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
西师版教材通过“购物”“测量”“游戏”等生活场景构建数学知识。例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单元,以超市购物为情境,学生需通过角色扮演完成“10元以内商品组合购买”任务。此类设计将“元、角、分换算”与“加减法运算”整合,既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又呼应了教材“从生活到数学”的编排理念。
(二)数学文化的渗透式整合
教材在三年级引入“指南针与方向”“杨辉三角”等文化内容。例如,在“方向与位置”单元,通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东南西北”概念的起源,同时结合校园平面图进行实地测量。这种整合方式将数学史与空间观念培养结合,既符合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理论,又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三)单元主题的螺旋式整合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教材从二年级的“七巧板拼图”到六年级的“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形成“直观感知—操作验证—抽象建模”的认知链条。例如,五年级“长方体表面积”单元,先通过“包装盒设计”活动让学生测量数据,再引入“展开图与表面积公式”的推导,最后结合“快递包装成本计算”开展跨学科项目。这种整合方式体现了布鲁纳“螺旋式课程”理论,促进了知识的结构化。
二、学科整合的实践路径
(一)数学与科学的整合:以“测量”单元为例
在四年级“角的度量”教学中,可结合科学实验中的“光的反射”现象:
1.实验设计:学生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记录入射角与反射角数据;
2.数学建模:将角度测量与“角的大小比较”结合,通过“改变入射角观察反射角变化”验证“对顶角相等”定理;
3.跨学科分析:结合物理中的“反射定律”,用数学语言描述“入射角=反射角”的定量关系。
此案例将科学实验的直观性与数学的抽象性结合,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
(二)数学与语文的整合:以“分数”单元为例
在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趣味性可引入古诗中的分数表达,以实现与语文整合的效果。
1.文化导入:展示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手法,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千尺”与实际深度的比例关系;
2.语言训练:让学生用“几分之几”描述诗句中的数量关系,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可转化为“帆影占天空面积的几分之几”;
3.创作实践:仿写含有分数的诗句,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改编为“三分天光映云影,七分碧水漾清波”。
此设计将文学意境与数学概念结合,呼应了教材中“数学阅读”板块的编写意图。
(三)数学与艺术的整合:以“对称”单元为例
在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可开展“剪纸中的数学”项目:通过三步实施,实现数学与艺术的整合。一是艺术创作,学生用彩纸剪出蝴蝶、窗花等对称图案;二是数学分析,测量对称轴两侧对应点的距离,验证“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的性质;三是文化拓展,介绍剪纸艺术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与“平移与旋转”知识结合。此活动将非遗文化与几何变换结合,符合STEAM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科整合教学的评价实施
(一)过程性评价: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在六年级“节约用水”项目中,其教学评价维度应包括这三个方面,一是数据收集,能否正确记录家庭月用水量;二是数学建模,能否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用水结构;三是跨学科应用,能否结合科学知识提出节水建议。此评价方式呼应了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板块的编写意图,体现了“做中学”理念。
(二)表现性评价:以“数学日记”为例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录过程表现的评价策略,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获得进步。实施中对学生需记录以下内容:一是知识应用,用分数描述“今天吃的水果占一周总量的几分之几”;二是跨学科联想,让他们阅读诸如《九章算术》这样的数学文化后,思考古代“方田”章与现代面积计算的联系;三是情感态度:通过测量校园树木周长,体会“圆周率”的实际意义。此评价方式将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板块与“情感态度”目标结合,促进了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结论
学科整合理念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体现了“生活化、文化性、实践性”的编写特色。通过“测量与科学实验”“分数与古诗文”“对称与剪纸艺术”等案例,实现了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融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学+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如利用GeoGebra软件动态演示几何变换,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向智能化、跨学科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兴平,跨学科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意义[J].学园,2023年。
[2]刘红梅,学科整合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实践[J].教育研究,2021年。
- 【发布时间】2025/6/19 14:41:34
- 【点击频次】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