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与突围策略
——以“科学+”小问号课程为例
摘 要: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探究兴趣,培养科技人才从娃娃抓起。我国幼儿教育没有明确分科,无权威的幼儿科学课程体系,借助区域优势,打造科技特色幼儿园,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师幼科学素养,形成形成具有科学特色品牌园所。
关键词:新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突围策略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建设是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对于新建幼儿园来说,建设符合本园幼儿发展需求的园本课程至关重要,如何进行课程建设,45幼儿园的“科学+”小问号课程给新建幼儿园课程建设借鉴与启发。
一、新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
(一)幼儿科学素养发展水平不够理想
科学素养指科学知识、研究过程和方法基本了解程度,也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素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态度和精神、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经验三方面。我园幼儿科学素养发展水平不够理想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度不高
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周围世界,开始学习科学。幼儿兴趣对科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为了解幼儿参与科学系列活动的兴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园430名幼儿,51.40%对科学系列活动不感兴趣,26.74%对科学系列活动感兴趣,仅有21.86%的幼儿对科学系列活动非常感兴趣。
图1
2.幼儿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不足
(1)幼儿观察能力不足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观察指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或工具,有目的地去感知和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过程,是幼儿在科学领域进行探究时运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对全园430名幼儿围绕着“有无观察目的”、“运用观察方法的种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园87%幼儿在观察时处于随意观察,缺乏目的性状态,所能运用的观察方法较少,幼儿观察能力不足。
图2
图3
(2)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不足
幼儿天生喜欢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探究能力是在动手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幼儿对游戏材料及玩法大多都停留在简单摆弄游戏材料及按照步骤操作上,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游戏材料及玩法的幼儿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全园430名幼儿在游戏时,简单摆弄游戏材料的幼儿有130名,按照步骤操作的幼儿有185名,积极主动探究游戏材料及玩法的幼儿仅仅只有115名。
图4
(3)幼儿记录与交流能力不足
记录与交流既是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幼儿科学探究过程的核心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观摩科学探究活动现场时发现,我园幼儿的记录与交流能力欠缺,全园430名幼儿进行问卷结果显示:仅有137名幼儿会主动记录、124名幼儿会主动交流;294名幼儿只会一种记录方式,292名幼儿只会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提高我园幼儿记录与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图5 图6
3.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不足
幼儿的科学教育不追求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不追求幼儿抽象水平的科学概念,更多地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来获得有关经验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表象水平的初级科学概念。孩子自出生到3岁左右,已不断地与周围世界直接接触,已感知不少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也从中自发地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经验,但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他们获得的科学经验往往是孤立零散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因此教师应为幼儿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科学活动和材料,为他们获取广泛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创造良好条件。我园在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生活现象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也与这理念相吻合。
图7
(二)教师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不足
1.教师缺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理性认识
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全面理解科学的内涵对其科学教育实施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我园教师的科学观大多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没有意识到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结合。
2.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不足
前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现场观摩和科学教研组的集体研讨等,对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执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调查与梳理,主要存在着教师不会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单一、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缺乏有效提问等问题。具体访谈结果如下:
表1
3.教师开发科学课程的能力不足
本园所在职教师中高级教师职称1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2人,能够开发和设计科学课程的比例不足10%,严重制约了园所科学教育。
(三)园所课程框架不够完整,课程元素有缺失或不具体化
以“小问号,大发现”为课程理念,乐问、乐探、乐享、乐创为幼儿培养目标,构建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科学探究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目标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课程目标包括“总体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分科课程标准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内容。课程目标是贯穿幼儿园课程全过程的课程要素之一,它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课程各环节开展的主要依据,决定着课程与教学的走向。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pck等纲领性书籍梳理了科学集教活动、科学区域游戏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的目标,但是缺乏幼儿园科学探究课程的总目标和各年龄段分目标。通过日常进班观察发现,教师执教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年龄段目标层次不明显、不能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等现象,如:“发豆芽”、“沉与浮”等科学探究活动在小中大班都会出现。通过分析我园60份科学活动教案设计,发现有活动目标的教案设计占比100%,但分析其活动目标之间的知识关系、能力关系时,发现活动目标之间缺乏逻辑性、层次性,如:“好玩的磁铁”活动,中班和大班设计的目标都是“知道磁铁有正负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因此,说明我园的课程目标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2.课程内容的活动主题选择针对性不强,幼儿选择的参与度不够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基于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各种经验、概念、原理等,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课程目标实现的直接体现,也是达成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内容应当关照儿童的已有经验并与其心理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来选择。
从周计划中发现课程内容大多是班级教师根据个人兴趣、参照网络或者是依托“DIY科学材料包”随意安排。为了解对课程内容、活动主题的选择,我们对15个班教师选择的15个活动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没有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活动主题有8份,没有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10份,忽略幼儿的性别性格特点13份。
图8
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主动行为发生的,决定学习的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师,而是儿童与环境、教师相互作用产生的经验,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我们对30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33%的教师是自己确定活动主题,16.67%的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确定活动主题,仅有10%的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确定活动主题。
图9
综上,说明我园课程内容的活动主题还需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性别性格特点来梳理,并且选择主题时还需增强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能够自主选择主题。
3.课程实施时教师主导性较强,幼儿主体性缺失
课程实施是课程研制的重要步骤,主体性原则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时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即: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方法及活动的材料都要围绕儿童来展开。
我园开展的科学探究研讨活动中,通过现场观摩15个班教师的科学探究集教活动,我们观察到,在15个班中有11个班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都存在主导性太强,忽略了幼儿主体性的问题,只有4个班的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尊重了幼儿的主体性,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幼儿积极性较高。这就说明我园教师在课程实施时存在教师主导性较强,幼儿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4.课程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价实施忽略幼儿的主体性
我园课程评价指标的确定目前主要是依靠教师利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幼儿并未参与其中,在课程评价实施上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我园在进行课程评价实施时主要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缺少了幼儿的内部评价。
二、新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的突围策略
(一)提升幼儿科学素养
1.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构建儿童立场下的科学探究课程,从儿童的问题和兴趣出发,为幼儿创造游戏化的活动情景,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去发现、去尝试,与环境、材料、充分互动中激发其探究兴趣,自发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教师应该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幼儿的理解与认知能力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确保设计的科学探究课程符合幼儿的实际认知,贴合幼儿的生活,,在活动中能够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让幼儿在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科学探究能力。
3.丰富幼儿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对于幼儿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同时要多选择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完成科学教育活动。将难以理解的重力、摩擦力等装换成好玩的实验,让孩子利用各种材料来参与科学实践,拓宽幼儿的科学经验,丰富其科学知识。
(二)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能力
1.强化教师科学活动的理性认识
提升教师对儿童立场下科学探究活动的理性认识,改变我园教师关于科学的传统观念,充分意识到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结合,全面理解科学的内涵对其科学教育实施有重要影响,养成有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2.增强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现场观摩和科学教研组集体研讨,对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执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调查与梳理,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能力,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创设儿童视角科学探究的环境及园内教研等,帮助教师拓宽科学探究课程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水平。
3.提升教师开展科学课程开发能力
教学资源开发是科学探究课程的研究重点,直接关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设计者、参与者,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学习课程相关的知识,敏锐捕捉教学课程的生发点,将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转化为文本,再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逐步提高教师科学课程开发能力。
(三)提升园所科学探究课程建设
以“小问号,大发现”为课程理念,乐问、乐探、乐享、乐创为幼儿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小问号特色课程。
1.丰富课程目标的层次性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pck等纲领性书籍梳理了科学集教活动、科学区域游戏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的目标,强化幼儿园科学探究课程的总目标和各年龄段分目标,增强课程目标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2.增加课程选择的针对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成都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儿童立场下的科学探究课程带动区域内其他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课程研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性别性格对课程内容、活动主题进行自主选择,教师根据儿童兴趣、需要和经验设置多元的科学课程,让幼儿自主选择确定活动主题,增强幼儿参与度,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3.强化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都要围绕儿童展开,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求知欲,较高幼儿积极性。
4.优化课程评价的主体性
建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组成的课程评价体系,既注重教师主导的外部评价,也增加幼儿自身的内部评价,凸显师幼评价的“双主体”地位。
通过科学探究课程建构与实践,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实现科学启蒙,使得幼儿园以科学探究为发展目标的办园特色更加凸显,形成较为完善的园本特色课程。通过多途径的环境课程设置,儿童视角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的活动材料,构建幼儿园“科学+”小问号探究课程,提升园所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立场[J].上海教育科研,2023(06):2.
[2]王銮美.儿童立场幼儿自主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21.
[3]葛江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17.
[6]朱会娟.基于幼儿发展的幼儿园科学探究园本课程建设策略[J].新课程,2021(42):72.
[5]沈英.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科学探究园本课程建设策略[J].教育观察,2018,7(24):73+124.
[6]李木桂.幼儿园科学探究课程的有效开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2(Z1):78-79.
[7]张捷纯.活教育思想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J].林区教学,2019(07):122-124.
- 【发布时间】2024/8/11 9:24:09
- 【点击频次】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