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推进新课改,需要新课标理念支撑。我们要把新课标的理念用于实践教学中,让它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当然,新理念很多,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加以选择和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运用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发展新形势,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实用性强的数学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反哺生活,服务社会。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即实施生活化教学。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就要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需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能模仿再现的,就要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总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学生才能学到实用性强的数学,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成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落实这一理念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实践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角色,想方设法激发主体参与。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三、创新使用插图,创设生动有趣情境
翻开现行教材,不仅可看到五颜六色的插图,还有深受欢迎的卡通动物,这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让数学更美观,更重要的是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为我们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细究这些插图,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他把自身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以图的形式展示书本上。当然,因各对对此看法,所以,我们也不能局限在这些插图中,还必须引导学生看图、用图、讲图,说说图中之意和图后之意。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四、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情绪高涨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所以,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应以营造和谐氛围为前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要实现于此,我们可从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一)信任、尊重学生。重新认识学生,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国外从不分好坏孩子,不贴标签,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
(二)平等对待学生。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
(三)积极赞赏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坚定信心,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自觉地调整教学行为,在“新课改”的广阔舞台上,和学生一起自由成长,以达到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俊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7年。
[2]孟晓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运用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发展新形势,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实用性强的数学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反哺生活,服务社会。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即实施生活化教学。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就要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需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能模仿再现的,就要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总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学生才能学到实用性强的数学,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成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落实这一理念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实践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角色,想方设法激发主体参与。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三、创新使用插图,创设生动有趣情境
翻开现行教材,不仅可看到五颜六色的插图,还有深受欢迎的卡通动物,这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让数学更美观,更重要的是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为我们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细究这些插图,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他把自身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以图的形式展示书本上。当然,因各对对此看法,所以,我们也不能局限在这些插图中,还必须引导学生看图、用图、讲图,说说图中之意和图后之意。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四、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情绪高涨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所以,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应以营造和谐氛围为前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要实现于此,我们可从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一)信任、尊重学生。重新认识学生,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国外从不分好坏孩子,不贴标签,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
(二)平等对待学生。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
(三)积极赞赏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坚定信心,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自觉地调整教学行为,在“新课改”的广阔舞台上,和学生一起自由成长,以达到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俊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7年。
[2]孟晓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8年。
- 【发布时间】2022/11/20 2:44:15
- 【点击频次】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