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初中的教学中,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存在主观忽视性。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悖,素质教育要求《道德与法治》在思想上给予初中生正确的指导;在行为上对初中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提倡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对如何展开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究,将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促使初中生喜欢这门学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课本上大多都是文字性的知识来教育初中生,初中生不会有切身感受,因此对于书本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做不到充分的理解。如果教师照搬书本式教学,使得整个课堂枯燥无比,初中生提不起兴趣进行学习。俗话说,要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那么这一理论同样可以放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中将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助力初中生的理解,让学生感到更加的轻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生活,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思考:这堂课最终会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知识;该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堂课;对于这堂课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导入这堂课;选用哪些素材设计既有生活性又有深刻性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探究到什么样的程度;教材中的这个概念我该用什么样生活知识让学生理解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是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近年来,道德与法治的教材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教材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设计上都大幅度地融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情景或者是较新的生活素材,这种转变正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最好诠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材的素材,必要时可以对素材进行整合和完善。此外,教师还应结合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精心对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情进行提炼,寻找具有教学意义的例子放入课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真正做到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例如在讲授“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这一知识点时,我播放了在网络上搜索到视频资源《宪法伴我一生》。两分钟短短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懂得了我们出生时就是中国公民,爸妈有抚养教育我们的义务;到了适龄年龄要上学,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十八周岁成年时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参加工作时,宪法赋予我们休息权等等。“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讲相对抽象,没有什么概念,视频深入浅出,简单直观的介绍帮助学生对宪法有了新的认识,充分理解宪法在我们一生中都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后,在讲授“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课堂就能够活起来。
三、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扩展学生课堂学习视野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当不断向外延伸,不可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当中,尽可能地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当前热点时事,带领学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引入习总书记今年六月在三江口视察时的讲话和方存好书记作为党二十大代表接受采访的内容作为素材,通过这些素材能够使学生紧跟社会实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以便更好地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四、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传统教学观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比较封闭,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室中开展,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对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活动范围延伸到室外,给学生亲自探究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搭桥的体育运动,这是一项需要相互配合的运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互相配合,感受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和集体对于自己的帮助,使学生实际感到了教材中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感受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从而有效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为了能够有效贯彻与落实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期间需要保证实践教学能够真正深入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是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学新要求。生活化教学则能有效促进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合理研究与应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理念,借由此来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强化学生对于抽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优化教学、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课本上大多都是文字性的知识来教育初中生,初中生不会有切身感受,因此对于书本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做不到充分的理解。如果教师照搬书本式教学,使得整个课堂枯燥无比,初中生提不起兴趣进行学习。俗话说,要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那么这一理论同样可以放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中将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助力初中生的理解,让学生感到更加的轻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生活,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思考:这堂课最终会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知识;该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堂课;对于这堂课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导入这堂课;选用哪些素材设计既有生活性又有深刻性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探究到什么样的程度;教材中的这个概念我该用什么样生活知识让学生理解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是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近年来,道德与法治的教材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教材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设计上都大幅度地融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情景或者是较新的生活素材,这种转变正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最好诠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材的素材,必要时可以对素材进行整合和完善。此外,教师还应结合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精心对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情进行提炼,寻找具有教学意义的例子放入课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真正做到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例如在讲授“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这一知识点时,我播放了在网络上搜索到视频资源《宪法伴我一生》。两分钟短短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懂得了我们出生时就是中国公民,爸妈有抚养教育我们的义务;到了适龄年龄要上学,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十八周岁成年时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参加工作时,宪法赋予我们休息权等等。“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讲相对抽象,没有什么概念,视频深入浅出,简单直观的介绍帮助学生对宪法有了新的认识,充分理解宪法在我们一生中都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后,在讲授“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课堂就能够活起来。
三、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扩展学生课堂学习视野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当不断向外延伸,不可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当中,尽可能地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当前热点时事,带领学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引入习总书记今年六月在三江口视察时的讲话和方存好书记作为党二十大代表接受采访的内容作为素材,通过这些素材能够使学生紧跟社会实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以便更好地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四、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传统教学观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比较封闭,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室中开展,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对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活动范围延伸到室外,给学生亲自探究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搭桥的体育运动,这是一项需要相互配合的运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互相配合,感受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和集体对于自己的帮助,使学生实际感到了教材中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感受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从而有效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为了能够有效贯彻与落实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期间需要保证实践教学能够真正深入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是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学新要求。生活化教学则能有效促进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合理研究与应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理念,借由此来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强化学生对于抽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优化教学、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
- 【发布时间】2022/11/20 2:44:01
- 【点击频次】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