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作者】 余 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合作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垄断整体信息源而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它能够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得以提升。以下就是笔者对于小组合作的一点体会,望为同仁提供参考。
  一、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的前提是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的生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基础素质等进行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智力水平等进行合理分工。比如:一些结论比较难归纳,并且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进行尝试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将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和基础较弱或者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搭配划分小组,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能解决合作学习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找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距,强优补弱。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数学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当作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技能,还要把它纳入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训练养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教就会,具有长期性,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培养、训练。那么,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呢?       
  1. 对不清楚任务及操作程序的小组进行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合作前教师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的任务及操作程序,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在操作程序上也会有些偏差,落实到个体上也可能不明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正常进行。  
  2.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与帮助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非常开放、宽松的氛围下展开的,小组成员的思维都非常活跃,难免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执不休。此时,教师就要介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有时遇到复杂的问题可能一时谁都没有想法,谁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表现出暂时的沉默。此时,教师有必要介入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这里需要注意,教师的“点拨”绝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代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要适可而止,还是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3.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表扬与点拨  
  由于个别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得较顺利,所以首先完成任务。此时,教师绝不能对他们不闻不问。如果对他们置之不理,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表层化,不求甚解;另一方面,在丧失组间竞争意识的同时会给合作学习的秩序产生影响。因为已经完成任务、无所事事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影响其他组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如果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可以及时表扬,并引导他们整理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提出深一层的探究要求,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4.对小组成员落实自身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成员都有共同任务下的各自的职责。如果哪个成员没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或完成得不好,都要影响小组整体的合作绩效。所以,作为合作学习组织者的教师一定要督促小组成员各尽其职。比如:监督“小组长”是不是起到组织管理的责任;看“记录员”记录的是不是详实、是不是抓住了重点;掌握“声音管理员”有没有很好地控制本组研讨的声音……  
  5.对组内活动不协调的小组进行调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已有基础、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小组活动时难免有些不协调现象。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介入并根据具体情况,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就可以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如果某个小组经常出现不和谐现象,就要考虑调换小组成员。
  三、选择挑战性问题
  挑战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理解题意,找出思路,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较适合于按前后座次就近组合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在教授《轴对称》第一课时时,为了突破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
  师:刚才我们动手剪了一些图形,请你把它们摆成如图所示的情形.(第一幅图是轴对称图形,第二幅图是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分别移动或旋转图1中的松树和图2中的一个小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发现?
  生1:在移动或旋转松树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没有变,位置变了.
  师:它还是轴对称图形吗?请用一句话归纳你的发现.
  生2:是,轴对称图形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个图形,与位置无关.
  师:很好!谁能类似地说说图2?
  生2:在移动或旋转图2中一个小人的的过程中,两个小人的形状没变,但一个小人的位置变了,两个小人已不再关于某直线对称,也就是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是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位置有关.
  通过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去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有兴趣去组合去亲身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
  四、抓住锲机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质疑,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为迷惑,无法获取新知识,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真可谓之“山穷水尽疑无路”。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教学“四年一闰”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小刚今年12岁,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抓耳挠腮,就是不能找到合理的答案。这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研讨,结合课本的备注来探究。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你说我听,你指我看,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气氛异常浓厚,兴趣异常高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终于使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了合理的答案后,同学们为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尤其深刻。
  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习认知上的矛盾交锋。如一旦有争议问题提出,孩子们都会持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互相争执,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22/11/20 2:39:18
  • 【点击频次】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