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作者】 李国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只增不减,小学阶段正值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
  关键词:双减;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当下的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主要趋势。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补齐家庭教育短板,引导助力农村孩子成长成才,是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主动作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外出打工,挣取家庭收入。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很少,这些儿童集中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留守儿童群体。
  家长们外出务工后,就把孩子托留在户籍所在地,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或由父母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它成年人代为监护。这群接受义务教育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孩子,就这样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留守儿童。我校共有学生1331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528人,占学校总人数的39.7%。其中,隔代抚养有496人,亲属寄养32人。从学生的谈话和现在监护人的家访中,了解到家长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身心等方面存在着诺多问题。
  一、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孩子在家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游戏,渐渐地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使有的孩子对学习产生种无所?谓的态度。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生活问题
  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数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监护人就只顾他们一日三餐,也就是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权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农村小切方,更有甚者采取“拖”。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有的留守儿童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话,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但是,也有的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什么也不干,就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有的孩子养成了攀比的心态,别人有的,他都希望有。如果满足不了,有的就对着爷爷奶奶大吼大叫,有的就养成了偷盗的行为。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后果不卡设想。
  三、心理问题
  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根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监护不力,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他们有的年事已高,有的文化素质低,他们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同时?也缺乏耐心。我们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不足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也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有的老人根本无法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有个别还辍学等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的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倾向。比如,课堂上无法控制住自己,多动,想吸引老师的注意,但是,让他回答问题,要么东拉西扯,要么沉默不语。
  三是疏于照顾。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重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为了关爱留守儿童,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建班级留守儿童档案,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性格、特长、爱好,就读年级、班级;身体状况,有无病史,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父母姓名、外出工作地址、联系电话;第二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及住址联系电话。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时常更新档案,保证留守儿童关爱不留死角,这样随时了解儿童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爱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例如我每天早晨很早就到校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看看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具都是否带齐了,集体活动前要安排好同学们应必备的用品等等。总之,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也正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
  3.充当中介,让留守儿童感知被“爱”
  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让学校心理老师配合进行心理疏导、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把他的一点一滴都向他的父母转达,及时父母没在身边,但是,孩子看见你是不是和他爸爸妈妈沟通、交流,甚至让他和父母视频通话,孩子会从心底感谢老师的。看着孩子那种感激、信任的表情,这样你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4.感化留守儿童,学会关爱他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就是家庭的“老大”。久而久之,他们就只求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很少关爱他人。那如何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呢?我从家长中了解到,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他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他家中,有年近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这个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愿做,连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全是由爷、奶奶包办的。通过与他父母的交流,他的情性也有一些是源自爷爷、奶奶的溺爱,让他只懂得收获,不知道付出,不懂得去关心他;。在这以后,我经常提醒教育他,每周末,看看爷爷奶奶是怎样为家里操劳的。某一周,爷爷奶奶忙着掰玉米,邻居看到老两口忙不过来,就主动去帮他爷爷、奶奶做事,好心的邻居故意把老人力不从心的时候指给他看,教育他父母不在家,就更应该帮助父母去照顾老人,这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渐渐地,他变了。不但帮助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还帮助邻居做事,而且做的很认真。从爱自己的家人开始,学会了关心他人。
  教育事业是我们教师从事的天底下平凡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平静的心,用心教书,关爱学生,特别是关爱留守儿童。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真能把留守儿童工作做实,做好。

  • 【发布时间】2022/11/19 15:35:15
  • 【点击频次】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