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图说历史与核心素养

 

【作者】 李进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五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历史教科书增加了大量的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图片;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增加许多图片,图片越来越丰富,可谓是图文并茂。其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165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更是有二百多幅图片。多的一课有二十多幅图,如七年级下册第3课就有二十四幅,少的一课也有三四幅。
  每一幅图片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学生对图片的关注可能要多于对文字的关注,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势在必行。这些图片是对教材上的文字资料的有益补充,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资料,又可形象地再现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一、图片分类
  (一)按历史图片的类型分类
  从历史图片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原始性图片和再生性历史图片。原始性历史图片指根据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文献等拍摄的照片,以及古籍、古画、拓片、书影、题词、手迹等。原始性历史图片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原貌,属于第一手史料。再生性历史图片是经过后天构思加工而成的,如人物画像、复原模型图、历史漫画等。再生性历史图片是后来甚至现代经过加工制作的,其史料价值虽不如原始性历史图片,但是这些图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部分历史信息,通常属于第二手史料。
  (二)按历史图片的内容分类
  第一类为历史地图。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新航路开辟示意图》等。此类图片对学生历史空间感的形成、把握历史纵向的演变、知识迁移能等,有着文字材料不能替代的作用。
  第二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古迹、古籍、照片等。如司母戊鼎、战国时各国钱币、兵马俑等图片。此类图片史料价值较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信息产生初步认识,有助于对知识点的记忆,有很高的辅助教学的价值;
  第三类是历史情节图,复原图、形象图包括历史漫画、想象图等。如齐桓公与管仲汉画像石、清末的时局图、《辛丑条约》签订照片、尼克松访华等图片。史料价值低于历史文物图,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类为历史人物图,包括照片、画像等。如孔子、秦始皇、曹操、华陀、司马迁等名人画像,近代历史人物已经有了照片,如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照片。
  第五类是数据资料图表,此类图表是为了辅助文字叙述,使其能够进一步说明问题,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是证实文字的有力证据。
  二、图片教学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应用,一般来说,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达到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历史图片的应用就是要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进而理解历史、分析历史事件等。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时,不能单纯地为了吸引学生而引用图片,而要注意所选用的历史图片能否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在师生互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图片教学尝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就要“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学会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责任,有担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统编版教材图片多,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那么如何在教学时间短,又尽可能让更多的图片说话,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1.利用历史图片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把相关的图片进行归类处理,教会学生研读一幅或者一类,同时从这类的图片中归纳出主题进行汇总学习,可以节约时间;反过来找出主题,用辨析过的图片进行实证。
  如:七年级下册第7课,共有八幅图,分别展示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生产状况的,每一幅图都代表了不同的类别,要逐一分析又很浪费时间,所以一边把图片例举出来,一边设计了一个表格:
  将下列图片按照提示进行归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所以要利用图片教学,首先必须对这些图片进行辨析,A是艺术作品,算是第二手史料,但是它生动的展示了契丹人与牛的关系,可以结合契丹人的生活背景看出,契丹人畜牧业发展较好。
  其他的图都是历史文物图,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客观反映契丹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图片信息:契丹货币图,货币是金属铸造,当然体现了冶铸技术,货币上有文字,还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进步,货币本身是商业发展的代表。通过这一环节,他们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再用语言准确表述,对契丹族和党项族的认识。
  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都不用讲,甚至都不需要提示,他们就在图片中轻松的了解了女真族的生产生活状况。
  也有些图片无法归类,但是图片本身包含的内容很多,我就换个分类的方法。比如七年级下册P44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图上看到的内容,逐一例举出来,再进行分类整理,既培养了他们“看图说话”的能力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地图,历史地图与地理地图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区别。利用他们对地理地图的认知,再进一步进行历史地图的解读。首先是看历史地图的明称,了解这幅地图是用来说明说明问题的;其次再读图例,为了不漏掉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就依据图例的先后顺序依次读取信息;再阅读疆域图的时候还要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提示学生了解各个方位上的标志性地名、典型的、代表性的信息。
  例如:下图












  这是初中教材上的第一辐历史地图,读图名、读图例、读典型。在《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长江、黄河两条标志性的河流,一南一北分布。图例上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很广,尤其在长江、黄河流域。所以得出结论,中国远古人类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教学中,尤其是复习的时候,也可以把同类的地图按照同一个逐题进行整合,能比文字更好的展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比如:
























  这个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填充地图,对三次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帮助学生重构时空,理清因果。
  每一幅地图都体醒学生关注图名、图例、典型,久而久之,孩子们会逐渐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而不再是躲开枯燥的地图。从地图中读出历史信息,或者把历史知识融入地图,两者相互映证、相互补充,融会贯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这就是家国情怀。
  如:七年级下册第12课的图片教学,根据以下图片,谈谈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文化的发展。











  通过这个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文化的发展,也深刻领会了传统节日的传承、宋词元曲史学等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的博大。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管是否内行,至少学生不再害怕遇到“图”,而且能从图中看到一些历史信息,多看多说,不仅能熟悉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摘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
  [2]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发布时间】2022/11/19 15:31:33
  • 【点击频次】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