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化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多年实践告诉我们,点燃这个火药的有效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陶行知之语)。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知识的教与学生有趣的学相结合,实现“以趣激学”的效果。如化学课第一节是启蒙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结构的同时,增设《有趣的化学》专题,把有关的“化学史知识”(商代制造精美的青铜器)、“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如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及生活中的化学(如调味品、食盐、纯碱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动画图片,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及“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这样教学,课堂趣味浓烈,和以往课堂有很大不同,学生自然感受到“创新”——有新意和有趣味,从而将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来,并在学生思维中起到促进作用,且以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功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育人效果。
二、加强提问诱思,引导质疑多问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从学生质疑多问开始的,有疑才有问,才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增强针对性和启发性,让学生能从寻常的字里行间或实验操作、现象观察中质疑,发现问题。长期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自然就能促进学生思维创新,体现创新教育思想。例如:在教学CO2与水的反应时,如果我们仅按照教材所说去教学,学生只能是半信半疑,也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为实验中他们可能想到是CO2与紫色石蕊反应导致变红的。此时,我们不妨再增加一个辅助实验:取少量干燥的固体石蕊于试管中,通入CO2。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紫色石蕊并不变红。那么,学生自然也就能明白:并不是CO2直接与紫色石蕊反应而使之变红。接着,他们就会质疑生问: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呢?此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HCI,H2SO4等酸性物质能使紫色蕊试液变红的知识,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来:是不是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不仅可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更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三、优化演示实验,促进实验提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演示实验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其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诱发学生创新思考。如在“酸、碱、盐”的化学教学中,碱性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如果按教材演示实验的要求,就是直接向盛有碱性溶液的试管中滴1—2滴酚酞试液,试管里的液体变红,学生直观观察出实验现象。但这样不能有效引发思考,有效的做法可仿照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做法组装一套装置,使产生的气体通过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塞好瓶塞(双孔胶塞),且把盛石灰水的广口瓶放在一个水槽中,且水槽中的水,滴有几滴酚酞试液,当打开氢气通往石灰水瓶间的弹簧夹时,无色的澄清的石灰水喷出后落到水槽中,却变成红色,宛如一个喷泉小魔术。这样来优化演示实验,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这时我们配以问题诱导,要求学生从有趣的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复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气体压强的物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热情。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平台。实践告诉我们,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细心观察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并加以分析,做出合理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谬,纠正错误,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多年化学教学告诉我们,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就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
总之,初中化学实施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使命。作为一线化学教师,我们应有所担当,不断改革,用好的教育方式更好地育人,提高人才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来。
参考文献:
[1]张平,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8年。
- 【发布时间】2022/11/15 19:53:25
- 【点击频次】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