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教学策略之作业设计案例与反思

 

【作者】 杨坤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洪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巩固教学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

目前,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各种教辅资料,塞满了学生的书包,把孩子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老师们为了追求教学高分,信奉“精讲多练”的信条,重复布置作业,学生则是反复简单机械训练,让原本有趣的学习变得枯橾无味。

随着“双减”政策出台后,为贯彻落实政策,老师们绞尽脑汁,提出了分层布置作业,以实践作业代替书面作业,精选典型性、代表性、层次性、延展性和探究性的题,力求作业体现“少”而“精”。作业布置也采取了因人而异,题型分为必做题,选做题,讨论题,动手操作题、探究题等。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开放型作业,以案例和反思的形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案例探究

刚上完小学六年级《比例尺》一课,为了巩固和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我设计了3个问题作为作业:

怎样求黑板上AB两点的距离?怎样求操场上AB两地的距离?怎样求宜宾到成都两地间的距离?让学生回家思考解决办法,第二天在班上交流汇报。

课堂上,我首先在黑板上任意点了AB两点。

师:谁能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话音刚落,生1:我可以用直尺量;生2:我也可以用米尺量;生3:我还可以用测绳来测量。

师:同学生都很聪明,知道用我们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测量工具时,又该怎样办呢?

学生马上展开讨论。生1:如果对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我可以采用目测;生2:我可以用手指来测量,因为我的中指长度是5厘米;生3:我可以用铅笔来测量,因为一支铅笔长15厘米。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借助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帮助测量。那如果是在操场上有AB两点,那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这两点间的距离呢?

学生的讨论更加激烈了。生1:我还是可以用尺子来量;

生2:这时用尺子测量出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因为尺子一次不能量出来,需要量几次,这就佷难保证你量的是一条直线,所以我认为还应该先用标杆测定出一条直线,再沿直线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生3:如果距离不是太远时,我也可以用卷尺来量;生4:我同样也可以用测绳来直接测量;生5:我可先用一条绳子从A地拉到B地,然后记下长度,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生6:如果对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我也可采用目测;生7:我还可以采用步测;生8:我可以拿一个铁环,先测出它的周长,然后将铁环从A地滚到B地,记录下滚过的圈数,再用周长乘圈数便可以求出AB两地间的距离了。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不错,尤其是生8,能够想到利用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这说明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会利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如果我想要知道宜宾到成都的距离又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再一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几分钟过去;生1(胆怯地站了起来):能不能直接用直尺、卷尺和测绳等测量工具来测量呢?生2:我认为宜宾到成都的距离比较远,如果用直尺、卷尺和测绳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是很费时的,也不怎么方便;生3:我想也不能用步测,因为距离太远;

全体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

师:(这时教师暗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到成都去的呢?

生1:我是坐汽车去的;生2:我是乘火车去的;生3:(突然站了起来)如果知道汽车的速度和汽车从宜宾到成都的时间的话,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很快就出宜宾到成都的距离了;生4:(急不可待地站了起来)对!假如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从宜宾到成都要用3.5小时的话,那么宜宾到成都的距离就是280千米;生5:同样我也可以通过火车的速度和时间来求出宜宾到成都的距离。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想到这么简单的方法。你们……不等老师讲完,生6(迫不急待地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有更简单方法!(全班学生都好奇的转向他,他停顿了一下)我可在地图上先量出宜宾到成都的距离,再根据比例尺,利用“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来求出宜宾到成都的距离(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来。)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还会想到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看来我们学习数学知识还真有用!同学们,你们都是肯动脑筋的好孩子,都会把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并且还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

二、反思感悟

在上述过程中,我将作业根置于问题之中,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相互质疑,相关补充,相互讨论。整节课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讨论,时时砰发出创新的火花。

总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教学策略的研究,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有针对性的灵活、科学的设计作业,不搞题海战术,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作业设计和布置应多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业设计要具有情境化,主题化和开放性,越开放的题目,就越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真正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发布时间】2022/11/6 20:58:19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