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策略

 

【作者】 孟 伟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第一小学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增加和深入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发生相应改进和调整,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转换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基于此,本人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小学语文教育创新为切入点,对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正文】

引言: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面积较广的学科,由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等共同组成。目前,随着社会对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升高,语文教学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需要教师合理利用语文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阅读、思维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增强综合素养。

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可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要求

在新课改和教育标准改革、完善背景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小学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和目标。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对于小学教师和教学方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将学生综合发展当作关键来设计教学行为,在顺利、稳定完成语文知识教育任务的前提下,来培养、改变学生文化理解、水平以及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使这一目标得到实现,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理解自己教学行为,综合考量小学生成长和素质教育需求,合理创新教学,增强语文教学可行性、实践性。在推动小学语文知识传授水平提高的同时,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要求。

(二)可满足学生思维发展与变化需求

在现代社会,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逐渐发生改变,这使得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层次得到增加,在学校中对于语文学习需求和标准自然会出现一定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有效语文教学,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要做好语文教学创新工作,为学生提供全面、多角度的教学服务和帮助,确保教学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这是学校和教师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教学目标[1]

二、面向素质教育背景有效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一)开展赏识教育,有效创新和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赏识教育作为与素质教育联系较为密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能够增强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为学生发展带来充足动力和可能性。因此,为使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任务得到落实,教师可基于赏识教育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利用欣赏和语言来帮助学生探索语言学习趣味性,让学习氛围可以具有轻松、愉快特征,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主观积极性,最终实现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目的。例如:在讲解《在牛肚子里旅行》文章时,我就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学生在阅读后,学生可以准确回答原因,接着我让学生将牛肚子旅行图绘画出来,这时小学生就充分发挥自己发散性思维,画出千奇百怪的图形,对于这些图形答案,我会给予充足的鼓励和认可,找出图形优势不断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2]。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出后续教学内容,为学生深入展开本篇文章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和学习深入程度都得到增强。

(二)合理利用语文教学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当中具有较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两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一定差异。工具性主要就是指语文知识能够融入到学生生活,具有维持社会关联性的功能和作用,是交流、沟通重要媒介,且语文工具性还表现在文字当中,可成为其他学科的辅助手段;人文性则是表现在文化传承、价值观念表达当中,可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助力[3]。不过受到传统应试教学影响,教师对于语文中人文性、工具性掌握和利用程度较低,没有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这也就导致这种特征的作用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所以,教师在创新教学行为时,要正确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将其当作基础与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此来划分和找出教学重点,让学生能从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获取者,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鼓励者、引导者,有效推动语文教学成效增强。例如:在学习《将相和》时,组织学生排练一个与将相和有关简单话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角色意识,发挥出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和价值。此外,如果只是关注语文工具性难免会导致课堂教学生机和活力缺乏,不利于工具性作用发挥,还需要关注和利用人文性,让学生仔细认真阅读、感悟《桂花雨》《月迹》等文笔非常优美文章,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阅读能力;学习《长相思》等诗文,感受到诗人人格魅力;学习《自相矛盾》《田忌赛马》等,使学生通过揣摩文章,掌握人生哲理。总之,利用语文教材中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够让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表达、情感表达能力不断增进,提升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发挥出语文教学价值和作用。

(三)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增强导入教学趣味性

要想使小学语文教育创新、优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要结合新时代特征,将与文章与有关的内容导入到课堂当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积极性。传统语文导入大部分是教师口头进行讲解,导入的内容都是文章背景、作者写作心理和生平,这种导入较为枯燥,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程度较低[4]因此,在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合理创新导入内容和形式,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导入内容有机结合,发挥出多媒体多样性、趣味性的优势,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语文情境和学习氛围。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有一文章内容为《金色的草地》,针对这一文章教学,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导入问题,“金色草地存在吗”,让学生简单讨论,之后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播放普通草地逐渐转变成为金色草地的过程视频,学生在观察时,能产生非常强烈的疑惑心理和探究兴趣。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引出文章内容,使学生带着探究意识与教师一起赏析和了解文章,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创新、探究思维得到增强。

(四)设置课堂作业,以此来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作业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问题解答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表现,来下发作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将作业完成,以此来维护作业成效。例如:在学习《火烧云》这一文章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预留部分时间,为学生播放火烧云视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来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观察日记,详细描述一下自己对火烧云的认知和感受,将其当做依托,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神奇。教师也可将其当做课外作业,让学生实际观察傍晚的晚霞,写观察日记。再例如:在学习《摔跤》一文之后,教师就可让学生在生活中观看一场与运动有关的比赛,并将比赛内容用作文形式简单描述。以此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应用语文知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教师可根据学生写作情况,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表扬。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时期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让学生形成人文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教师要正确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课堂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赵爱群. 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策略[J]. 中外交流,2020,27(18):385-367.

[2] 范玉姬.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学的方法[J]. 中外交流,2020,27(16):219-220.

[3] 郭茜茜.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探讨[J]. 读与写,2020,17(19):54-55.

[4] 温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建有效课堂[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7):170-169.

 

 

  • 【发布时间】2022/11/2 10:40:44
  • 【点击频次】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