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生的基本学科之一,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让老师们比较头疼的教学环节。如何开展语文作文教学,使学生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素材;方法
语文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践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作文的内容较为空洞、学生不愿写作文、老师没有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为了改变小学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水平。本文将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文确实好似让很多学生头痛的事,因为他们无话可说。而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个人经历,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还要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我想这正是作文指导的关键所在。但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老师的真情投入,更需要激发情感的耐心和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如何激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呢?首先,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写作心理,多角度,多形式地设计活动作文的内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我们可以采用配画外音、续写、创设情景、运用联想等方式设计作文;也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来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如:“猜谜语大赛”“成语结龙”“歇后语大比拼”总之一个目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因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是开启习作之门的金钥匙。
二、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容才充实。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
三、丰富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写作途径
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多为讲评式,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理解教师所讲内容,限制了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作,拓宽学生写作的途径。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安排合适的教学游戏活动,如成语接龙、传话游戏、猜谜语和讲故事等,并在游戏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写一篇作文,这样学生作文中的情感体验才最为真实。又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每天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在课堂开始前以5分钟左右的时间挑选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
四、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1、讲读教学,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我在讲读课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习作练习,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后,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的提高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写作日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大、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对学生日记,必须进行讲评,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好的典型的让学生宣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4、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
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且能浮想联翩。
五、通过小组合作促进作文教学
随着国家对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模式也开始从以前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策略。鉴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契机,开展合作交流环节。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文本阅读之后,通过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读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与思考,最终以小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地》为例,教师可以借助阅读课堂,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以PPT等动画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从而吸引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阅读兴趣。通过发布问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与组员仔细探讨答案,并对优先回答的小组进行实质性奖励,进而提升多元化教学质量。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各个小组现进行内部探讨,让学生积极表达此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进而在分组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各自的优势进行科学分组,使各个学生都能引起思想上的碰撞。其次,小学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小组内部要进行阅读文本阅读,引导各个小组进行整体探讨与写作也是十分要必要的,进而在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与技巧。
六、指导学生课外多积累材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写才能提高写作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最好范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命题的方法。因此,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如提倡学生自己购买写作方面的书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图书角的各种书籍中吸取营养,鼓励学生在图书室借阅书籍、杂志等,从而开阔视野。通过以上种种形式阅读到各种书,就像蜜蜂一样,广采蜜源。我校六年级刘某同学,作文写得较出色,她的体会是:作文要写好,靠的是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可见学生对这点感触是颇深的,所以作文也是一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总述的方法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第二、三段分别叙述了桂林水和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最后又用总述的方法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景美如画),所以同学们在每学完一篇课文后要学着仿写,知道读和写之间密切的关系,养成读、写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是传承我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知识水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水平应该成为广大小学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识字教学和口语训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阅读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要重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素材;方法
语文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践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作文的内容较为空洞、学生不愿写作文、老师没有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为了改变小学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水平。本文将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文确实好似让很多学生头痛的事,因为他们无话可说。而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个人经历,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还要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我想这正是作文指导的关键所在。但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老师的真情投入,更需要激发情感的耐心和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如何激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呢?首先,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写作心理,多角度,多形式地设计活动作文的内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我们可以采用配画外音、续写、创设情景、运用联想等方式设计作文;也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来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如:“猜谜语大赛”“成语结龙”“歇后语大比拼”总之一个目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因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是开启习作之门的金钥匙。
二、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容才充实。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
三、丰富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写作途径
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多为讲评式,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理解教师所讲内容,限制了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作,拓宽学生写作的途径。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安排合适的教学游戏活动,如成语接龙、传话游戏、猜谜语和讲故事等,并在游戏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写一篇作文,这样学生作文中的情感体验才最为真实。又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每天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在课堂开始前以5分钟左右的时间挑选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
四、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1、讲读教学,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我在讲读课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习作练习,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后,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的提高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写作日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大、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对学生日记,必须进行讲评,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好的典型的让学生宣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4、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
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且能浮想联翩。
五、通过小组合作促进作文教学
随着国家对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模式也开始从以前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策略。鉴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契机,开展合作交流环节。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文本阅读之后,通过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读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与思考,最终以小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地》为例,教师可以借助阅读课堂,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以PPT等动画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从而吸引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阅读兴趣。通过发布问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与组员仔细探讨答案,并对优先回答的小组进行实质性奖励,进而提升多元化教学质量。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各个小组现进行内部探讨,让学生积极表达此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进而在分组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各自的优势进行科学分组,使各个学生都能引起思想上的碰撞。其次,小学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小组内部要进行阅读文本阅读,引导各个小组进行整体探讨与写作也是十分要必要的,进而在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与技巧。
六、指导学生课外多积累材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写才能提高写作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最好范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命题的方法。因此,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如提倡学生自己购买写作方面的书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图书角的各种书籍中吸取营养,鼓励学生在图书室借阅书籍、杂志等,从而开阔视野。通过以上种种形式阅读到各种书,就像蜜蜂一样,广采蜜源。我校六年级刘某同学,作文写得较出色,她的体会是:作文要写好,靠的是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可见学生对这点感触是颇深的,所以作文也是一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总述的方法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第二、三段分别叙述了桂林水和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最后又用总述的方法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景美如画),所以同学们在每学完一篇课文后要学着仿写,知道读和写之间密切的关系,养成读、写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是传承我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知识水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水平应该成为广大小学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识字教学和口语训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阅读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要重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写作。
- 【发布时间】2022/10/1 12:15:05
- 【点击频次】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