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实施注意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出效益真正实现提效提质效果,我们必须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善于选择恰当的融入方式和注意使用时机与时长,才能使预期得以实现。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入课堂运用的实施注意。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运用;实施注意
在科技走进课堂、促进教育改革的今天,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语文课堂引入了一种新的境界——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显然在方式上、理论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是对传统课堂的一次颠覆,改“灌输式”教学方法为探究式、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极大地起到了提效提质效果。这些观念在当今教育界已深入人心。从实践来看,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聚焦课堂求质量的“三活课堂”创建中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应用。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虽然与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整合但还有很多不当之处,其效果也是差强人意。这不得不让我们审视其运用的合理性。我认为,要真正将其优势功能化为提效提质的教学实践我们在运用时必须有这些实施注意。
一、信息技术运用操作不熟练
信息技术作为科技助教手段,走进寻常课堂与学科教学融合虽然已有很多时日。但在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还是不很熟练,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这部分教师可能是现代教学手段意识不强,也可能是现代教学技术技能不够。如果是前者,教师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要有给学生现代技术运用的表率思想;如果是后者,我们学校管理层就应搭建平台,加强培训,促进教师成长。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学会信息技术软件的制作与运用等相关技术,能熟练地进行创作和运用。现在国培计划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培训一轮接一轮的推进,已经升级到了2.0,可以说为我们教师提高该项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培训平台,我们作为奠基教育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参与,提高自身创新实践运用能力,为科学运用奠定能力基础。
二、运用时机不很恰当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这个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欲真正实现提效提质还要讲究时机把握,既需要我们考虑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的问题,以及如何用,其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我们科学运用之前必须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虽然激趣了,但不是学习之趣。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是大家无可争议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被课件的新颖性抢走了注意力,特别是课件中不当的声音、GIF动画元素,让学生兴趣游离了文本,产生了不是学习兴趣的兴趣。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特别是在一篇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运用哪种媒体、元素,其效果是不同的,应该如何选择、重组我们要精心考究。譬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第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一些教师在导入时就就直接选用了PPT,而有的教师则先选用配音朗读,还有的教师选用“海燕在大海上搏击长空”的动感视频来进行。笔者认为,在《海燕》第一课时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散文诗的朗读兴趣,第一种选择虽然直观,但是没有听觉的刺激、感受,缺乏想象的空间,实践结果也证明了其效果是最差的。
(二)切入方式需要郑重考虑。在一堂具体语文教学课中什么时候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也是有讲究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个别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电影来放从课头到课尾。这种“一键时搞定”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成为“机灌”课堂。在“活用教法”指引下我们教学手段的使用同样要做到“活用”,只有适时的、恰当的切入信息技术才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譬如,就是《海燕》第一课时,上面三种,上课开始就选择了媒体,而有一位教师走上讲台,师生起立问好后,就用自己的朗诵开场,学生被他富有磁力的男中音,富有顿挫的语调,充满激情的朗诵所吸引了,接下来的当然是学生充满活力的朗读练习。教师在学生朗读练习时,才打开PPT,为后面教学准备。
三、运用时长没作思考
在一堂具体语文课中,信息技术运用多少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在平常教学中,很多教师要么不用信息技术,要么就是整堂信息技术展示课。信息技术教学没有了应有的节奏,整堂课没有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没有课堂生成过程等。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应该以文字为载体,以老师的引导、点拨为主,通过多朗读、多思维、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信息技术教学仅仅是我们提效提质教学辅助的一个工具、一种手段,不能用其取代常规教学,更不要追求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提效容易实现,提质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拓宽育人范围。使用信息技术时长过大,自然就少了更多语文活动开展机会,那又如何提质?因此,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有实施注意这样的考量,才能使其精准而特别又有育人意义。
总之,只有把科学设计、巧妙运用的思想真正化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践,才能彰显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效提质预期实现的巨大作用。我们要知道,其进课堂的定位是“辅助”而非替代,更不是课堂的装点,更是课改的“代理”。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赶时髦”和“摆花架子”。因此,在教学运用中我们一定要有实施注意意识,才能在每次用之进课堂时我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深入研究和恰当设计和开发,才能恰到好处地去运用进行创新实践,真正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师生互动性、实现提效提质育人的运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静芬,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手段分析[J].课外语文,2018年。
[2]敬玉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用[J].考试周刊,2019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运用;实施注意
在科技走进课堂、促进教育改革的今天,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语文课堂引入了一种新的境界——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显然在方式上、理论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是对传统课堂的一次颠覆,改“灌输式”教学方法为探究式、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极大地起到了提效提质效果。这些观念在当今教育界已深入人心。从实践来看,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聚焦课堂求质量的“三活课堂”创建中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应用。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虽然与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整合但还有很多不当之处,其效果也是差强人意。这不得不让我们审视其运用的合理性。我认为,要真正将其优势功能化为提效提质的教学实践我们在运用时必须有这些实施注意。
一、信息技术运用操作不熟练
信息技术作为科技助教手段,走进寻常课堂与学科教学融合虽然已有很多时日。但在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还是不很熟练,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这部分教师可能是现代教学手段意识不强,也可能是现代教学技术技能不够。如果是前者,教师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要有给学生现代技术运用的表率思想;如果是后者,我们学校管理层就应搭建平台,加强培训,促进教师成长。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学会信息技术软件的制作与运用等相关技术,能熟练地进行创作和运用。现在国培计划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培训一轮接一轮的推进,已经升级到了2.0,可以说为我们教师提高该项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培训平台,我们作为奠基教育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参与,提高自身创新实践运用能力,为科学运用奠定能力基础。
二、运用时机不很恰当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这个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欲真正实现提效提质还要讲究时机把握,既需要我们考虑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的问题,以及如何用,其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我们科学运用之前必须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虽然激趣了,但不是学习之趣。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是大家无可争议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被课件的新颖性抢走了注意力,特别是课件中不当的声音、GIF动画元素,让学生兴趣游离了文本,产生了不是学习兴趣的兴趣。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特别是在一篇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运用哪种媒体、元素,其效果是不同的,应该如何选择、重组我们要精心考究。譬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第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一些教师在导入时就就直接选用了PPT,而有的教师则先选用配音朗读,还有的教师选用“海燕在大海上搏击长空”的动感视频来进行。笔者认为,在《海燕》第一课时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散文诗的朗读兴趣,第一种选择虽然直观,但是没有听觉的刺激、感受,缺乏想象的空间,实践结果也证明了其效果是最差的。
(二)切入方式需要郑重考虑。在一堂具体语文教学课中什么时候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也是有讲究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个别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电影来放从课头到课尾。这种“一键时搞定”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成为“机灌”课堂。在“活用教法”指引下我们教学手段的使用同样要做到“活用”,只有适时的、恰当的切入信息技术才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譬如,就是《海燕》第一课时,上面三种,上课开始就选择了媒体,而有一位教师走上讲台,师生起立问好后,就用自己的朗诵开场,学生被他富有磁力的男中音,富有顿挫的语调,充满激情的朗诵所吸引了,接下来的当然是学生充满活力的朗读练习。教师在学生朗读练习时,才打开PPT,为后面教学准备。
三、运用时长没作思考
在一堂具体语文课中,信息技术运用多少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在平常教学中,很多教师要么不用信息技术,要么就是整堂信息技术展示课。信息技术教学没有了应有的节奏,整堂课没有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没有课堂生成过程等。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应该以文字为载体,以老师的引导、点拨为主,通过多朗读、多思维、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信息技术教学仅仅是我们提效提质教学辅助的一个工具、一种手段,不能用其取代常规教学,更不要追求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提效容易实现,提质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拓宽育人范围。使用信息技术时长过大,自然就少了更多语文活动开展机会,那又如何提质?因此,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有实施注意这样的考量,才能使其精准而特别又有育人意义。
总之,只有把科学设计、巧妙运用的思想真正化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践,才能彰显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效提质预期实现的巨大作用。我们要知道,其进课堂的定位是“辅助”而非替代,更不是课堂的装点,更是课改的“代理”。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赶时髦”和“摆花架子”。因此,在教学运用中我们一定要有实施注意意识,才能在每次用之进课堂时我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深入研究和恰当设计和开发,才能恰到好处地去运用进行创新实践,真正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师生互动性、实现提效提质育人的运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静芬,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手段分析[J].课外语文,2018年。
[2]敬玉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用[J].考试周刊,2019年。
- 【发布时间】2022/10/1 12:14:39
- 【点击频次】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