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

 

【作者】 刘旭东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鸣钟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就切不可忽视其实验教学这个重要模块,因为其是科学启蒙教育实施平台和有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可从联系当地的自然现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等方面入手进行实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优化
  小学科学作为学校新开设学科,是对学生实施科学启蒙熏陶、培养探究兴趣、发展动手探究能力的一门重要自然学科。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科学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已经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所理解接受。由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重实验,加之其在小学阶段的奠基要求,在全面推进“双减”背景下加强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和发展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就要尽可能实施以彰显学生为主体的重动手操作的实施教学,作到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双重优化,尽可能使学生在动手探究为主的学习中去获取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技能。当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是充分理解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逻辑关系的。故而,我们要提效,唯有从加强实验教学设计出发来促使我们教学培养的预期得以落实。
  一、实验教学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现实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其原因在于科学课程源于开放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的科学资源能为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学习提供取之来尽的科学材料。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结合本地的具体条件来进行实验展开,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真实的生活素材;这样既可以为科学实验的实施带来便利,又可以使同学们有一种近在咫尺、亲身体会其实际意义的生活化感觉。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将实验中所需要的导入问题、新授问题都尽量从学生身边的自然现实中去拾取,尽可能地发挥这种天然的优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素材的优化,这样就可使得本来活泼的实验教学变得多姿多彩有新颖。当然,这需要执教者常作为生活有心人,充分认识本地的资源,做到心里有数,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才可“囊中取物”,自如有加。例如,我们在设计“植物生长和环境”这个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就要提前布置让学生观察和研究本地的气候资源和水土资源的预习作业,并要求他们在观察中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日志,并从中总结出你所观察的植物在何种气候下才能生长,它们更适合哪种土壤栽培等相关信息。这样的观察所得也可以当地农民伯伯商量研讨,为当地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布置这样的科学前置学习作业是促进科学实施有效教学并获得优化效果的有效方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即生活的开放性。
  二、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教、学生学,课堂上对立统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施。在实验设计中,老师要把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第一位来凸显,使他们可以从观察、思考和实验中有更多的主体实践,可以把主体作用投放到分析现象和探究结论的过程中,从而了解身边的自然事物。小学生由于注意力易分散的问题,再加之他们感知觉的选择常常是从个人的爱好开始的,对物体本质把握需求不强。实验中即使出现一些现象,他们或许也没有发现。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我们就要为教学展开多备用几种方法,尽可能地利用学生认知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参与,让他们把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在引导下的实验操作中。例如“植物的根”这个实验的设计,可藉由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胡萝卜、马铃薯、红薯等常见根进行展开,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分辨什么是直根、须根,以及贮藏根等。到了中高年级,经过几年培养的小学生也渐渐掌握了对物体的观测方法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这时的实验操作就要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现实来进行,尽可以设计出为学生为主体操作的实验教学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做,去选择实验器材,去设计组装实验,去观察收集现象,去分析得出结论。例如,“水的浮力”实验教学的设计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铁皮制作成不同形态放在水里进行实验,然后让他们用手按住漂浮的东西去感受,或者使漂浮起来的物体按进水中去感受。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设计选择,就能帮助教学实施中强化学生探究兴趣培养起到很好的预设作用。
  三、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沿着学生兴趣、需要、爱好而教,正中他们“下怀”。要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效果的预期,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心理特点这个问题,尽可能选取“有趣味”的方法和促使兴趣转化为需要的策略,让学生在其“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低年级的科学或者者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都是为将来学习奠基的,而兴趣奠基往往比知识获得更重要。作为一线教师,要有授人以鱼不及授人以渔更不及授人以欲的实践观,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源自兴趣、需要和爱好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大显主体精神。因此,在实验设计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观察昆虫时,就可以设计让他们有强烈兴趣的探究活动来实施,抓住他们爱看昆虫的爱好鼓励学生到树林里、小河边去抓不同种类的昆虫,把他们抓到的昆虫带到教室里来仔细观察,观察这些昆虫有哪些共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昆虫。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科学学习快乐并增强科学实验体验,有利于使他们对科学学习产生更向往的情感。
  总之,在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育合一”新课改实践的当前我们作为科学教学实践者一定要积极更新实施理念,积极优化设计与实施,尽最大力气去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俊龙,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2021年。
  [2]张嘉兴,论小学科学课外实验的有效实践[J].黑河教育,2019年。
  • 【发布时间】2022/10/1 12:14:13
  • 【点击频次】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