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将来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充分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相关具体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小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重要意义;培养措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1、要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上课前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物质上的准备,要让学生养成课前检查学习用具、用书的习惯。上课之前,对照课程表将本课要用的书本学习用具准备好,铅笔盒放在课桌上端正前方,书本放在下端,书放在左面,本子放在书的右面,笔放在书本之间。另外是知识上的准备,对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要提前预习,预习内容为:(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将不明白的地方,不能自己解决的地方作出标记,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
2、上课时的习惯培养。
小学生的自制力差,上课时搞小动作,开小差等现象常有发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1)专心听讲,边听边想,边听边记。(2)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学生在上课时的读书习惯为:坐着读书时身体要坐正,左手按书,右手指书;站起来读书时,身体直立,态度大方,双手捧书,眼睛离书一尺。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时习惯为:先举手示意,向右或向左跨出一步,自然大方,声音宏亮。学生在课上合作学习时的习惯:合作学习时要积极参与有团结、协作意识,首先学会自主思考,对问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要学会倾听,善于向其他同学学习,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说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二、培养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我们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A、说明的对象是什么?B、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C、采用哪种说明顺序?D、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E、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通过这种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必须常抓不懈而且严格要求。例如: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老师要通过严格要求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评价,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老师们都知道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的意义有多大;对一个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意义有多大。所以我们应当关注学生更多的习惯培养,掌握策略,从小抓起,坚持不懈。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重要意义;培养措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1、要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上课前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物质上的准备,要让学生养成课前检查学习用具、用书的习惯。上课之前,对照课程表将本课要用的书本学习用具准备好,铅笔盒放在课桌上端正前方,书本放在下端,书放在左面,本子放在书的右面,笔放在书本之间。另外是知识上的准备,对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要提前预习,预习内容为:(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将不明白的地方,不能自己解决的地方作出标记,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
2、上课时的习惯培养。
小学生的自制力差,上课时搞小动作,开小差等现象常有发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1)专心听讲,边听边想,边听边记。(2)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学生在上课时的读书习惯为:坐着读书时身体要坐正,左手按书,右手指书;站起来读书时,身体直立,态度大方,双手捧书,眼睛离书一尺。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时习惯为:先举手示意,向右或向左跨出一步,自然大方,声音宏亮。学生在课上合作学习时的习惯:合作学习时要积极参与有团结、协作意识,首先学会自主思考,对问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要学会倾听,善于向其他同学学习,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说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二、培养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我们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A、说明的对象是什么?B、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C、采用哪种说明顺序?D、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E、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通过这种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必须常抓不懈而且严格要求。例如: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老师要通过严格要求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评价,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老师们都知道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的意义有多大;对一个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意义有多大。所以我们应当关注学生更多的习惯培养,掌握策略,从小抓起,坚持不懈。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 【发布时间】2022/10/1 12:09:41
- 【点击频次】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