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借助文本解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探究能力是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实验性的特点,探究历史只能从承载历史信息的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文字记载等材料入手,进行科学地考察、合理地推论。中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源于对教材、史书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过程就是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形成的主要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能力必须从文本解读开始。
一、文本解读好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凡
1、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文本解读方法,在研读文本、获取信息、联系拓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思考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之一,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能力和思维基础。
4、有利于把准历史教育的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历史课堂主阵地,设计史料练习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论从史出”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基本观点。史料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与信息;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
2、开展课外阅读历史书籍的活动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功。为了提高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能力,可向他们推荐优秀历史读物的书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布置学生搜集文献资料。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历史材料,查阅参考书,有目的的阅读,进而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理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历史的文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型: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等)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等的综合)。各类文本的解答,各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历史学科考试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浅谈一下文字型文本的一般方法。
三、文字型文本解读的方法
文字型文本解读的方法为:“审——找——析——答”
在进行文字型文本的解答时,需要抓住“一审二找三析四答”的步骤,才能找准要点,不偏不漏,有的放矢。
第一步:审——解题的基础
全面弄清“材料部分”和“问题部分”的内容,找出关键词句,并思考这两者间的联系。不要放过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先读设问,在掌握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第二步:找——解题的关键。
(1)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
这里“结合(根据)材料……”的问法时,答案在材料中,主要时考察学生的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往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
(2)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句。这里需要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不能碎片式处理,一定要明确材料所给的指向。而要做到这一点,紧扣“原因”这一设问是关键。
第三步:析——解答的核心。
根据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明确每则材料的中心,并和课本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挂靠,找出符合题干问题答案的知识点。
第四步:答——解题的落脚点。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既有提炼,又有整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要点式答题、书写工整规范。
以下题为例:
根据下列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人,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物当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答题方法:
第一步:审——解题的基础
本题由两则材料和一个设问构成。解题时先读设问,找出关键语句,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明确后,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找出每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记得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示。
第二步:找——解题的关键
(1)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既需要在材料中找,又需要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考察学生理解、提炼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先在设问部分找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句。“基层选举”“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等关键词句。
第三步:析——解答的核心
根据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围绕材料的中心,并和课本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挂靠,找出符合题干问题答案的知识点。
第四步:答——解题的落脚点
在回答时,注意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比如,这题可进行这样的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如下特点:①全国人民代表由各级地方代表层层选举产生;②各级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③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由此可总结,在进行文字型文本类题的解答时,抓住“一审二找三析四答”的步骤,才能找准要点,不偏不漏,有的放矢。
文本解读好了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就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重要转折,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文本解读好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凡
1、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文本解读方法,在研读文本、获取信息、联系拓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思考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之一,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能力和思维基础。
4、有利于把准历史教育的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历史课堂主阵地,设计史料练习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论从史出”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基本观点。史料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与信息;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
2、开展课外阅读历史书籍的活动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功。为了提高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能力,可向他们推荐优秀历史读物的书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布置学生搜集文献资料。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历史材料,查阅参考书,有目的的阅读,进而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理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历史的文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型: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等)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等的综合)。各类文本的解答,各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历史学科考试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浅谈一下文字型文本的一般方法。
三、文字型文本解读的方法
文字型文本解读的方法为:“审——找——析——答”
在进行文字型文本的解答时,需要抓住“一审二找三析四答”的步骤,才能找准要点,不偏不漏,有的放矢。
第一步:审——解题的基础
全面弄清“材料部分”和“问题部分”的内容,找出关键词句,并思考这两者间的联系。不要放过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先读设问,在掌握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第二步:找——解题的关键。
(1)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
这里“结合(根据)材料……”的问法时,答案在材料中,主要时考察学生的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往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
(2)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句。这里需要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不能碎片式处理,一定要明确材料所给的指向。而要做到这一点,紧扣“原因”这一设问是关键。
第三步:析——解答的核心。
根据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明确每则材料的中心,并和课本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挂靠,找出符合题干问题答案的知识点。
第四步:答——解题的落脚点。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既有提炼,又有整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要点式答题、书写工整规范。
以下题为例:
根据下列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人,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物当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答题方法:
第一步:审——解题的基础
本题由两则材料和一个设问构成。解题时先读设问,找出关键语句,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明确后,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找出每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记得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示。
第二步:找——解题的关键
(1)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既需要在材料中找,又需要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考察学生理解、提炼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先在设问部分找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句。“基层选举”“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等关键词句。
第三步:析——解答的核心
根据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围绕材料的中心,并和课本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挂靠,找出符合题干问题答案的知识点。
第四步:答——解题的落脚点
在回答时,注意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比如,这题可进行这样的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如下特点:①全国人民代表由各级地方代表层层选举产生;②各级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③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由此可总结,在进行文字型文本类题的解答时,抓住“一审二找三析四答”的步骤,才能找准要点,不偏不漏,有的放矢。
文本解读好了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就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重要转折,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22/10/1 12:07:07
- 【点击频次】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