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需要“几个多”

 

【作者】 段顺萍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余家河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担当的责任较多,但核心的是语文素养。对于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多读、多问、多思、多说、多写,从而在反复实践练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需要;培养;“几个多”
  语文较其他学科而言,担当的责任较多,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思想铸魂教育,发展审美情感。但在众多责任中,其核心还是语文素养。从2022版新课标要求来看,就是要我们要把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抓。因为其开篇就以要求的形式告诉大家今后一段时间里要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新为内容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实践追求。落实这样的目标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必然走出“教以应考”桎梏而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征搭台,让学生把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在多读、多说、多问、多思和多写的语文实践中,从而在饶有兴趣地学语文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天天进步”。
  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需要让学生多读
  语文是读的学科,以读为径是学好语文的良好方法。新课标对此很重视,要求小学各个年段各个学期的语文教学都要把朗读教学作为重点来抓。的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我们可以试想,一个人要是连文字都理解不了,书都看不懂,还谈什么语言实践能力、审美创新?又怎么说有良好语文素养?所以,我觉得,在母语课上,作为教师要肯下功夫让同学们去朗诵,给他们留足够的与文本接触的空间,这样我们才可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发展语感,在阅读中进行情感熏陶”等系列要求。的确,阅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运用和建构,特别是“若出其口”的熟读。因此,在引导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我力求以读为本、以解为本,让“读”在课堂中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使语文课堂读音不断。曾经,我们语文教学陷入“以讲代读”的错误做法中,导致学生不能亲临文本,只能背记一些教参的“话”,这样的语文学习在落实今天的语文新课标上简直是白费力气。语文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无不是多读的结果。作为一线教师不能据课堂为己有,应把三尺讲台的空间让给学生成为多读的空间,使课堂读声连连。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让学生多问
  提问,往往比解问更重要。语文作为奠基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能问、善问也是其重要的教学目的。但现行学生敢问的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年级增高,问的主动性越来差。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越来越需我们培养学生勇气了。我们都明白,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持续的知识建构过程、语文素养发展过程,创新思维运作的过程。整个过程都少了追思的提问。而一个富有创意的学习者必然会发问,甚至持续发问。由于提出一个新颖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常常能促进问题的妥善处理,这样的提问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作为培能奠基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过程中就必然要担当起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此,我始终力求营造一个能让同学们勇于发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语文学习氛围、思考氛围,目的在于通过环境作用激励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从而推动和调整学生的探索性行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拓展语文育人宽度。
  三、培养学生质疑意识,需要让学生多思
  学起于思,疑则有进。思、疑都是启动思维参与学习的有效策略,都是促进学生学有效果的有效方法。但我们现行学生思、疑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思、疑的习惯,当然也没方法,导致学生读书上时嘴过无痕,说话时言不过脑,观察时眼无神聚。故而,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思多质疑习惯,强化方法授予,让他们学会思考,主动质疑。实践中,通过抓住文眼质疑、中心句质疑、承上启下句质疑,让学生获得多思习惯培养。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教有疑”策略来开启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多问多思,也是良好的促进办法。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学前导思,学中激思,学后反思,让“思”伴随整个学习过程,打破学生平时学习中只读不动脑的定势做法,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进行什么样的语文实践都应将多思放在其中,质疑不断,这样才能发展智慧,提升语文素养。
  四、发展学生表达能力,需要让学生多说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交流表达重要实践的“说”的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必要。“说”是孩子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终极表现。孩子“说”的程序是将所表达的想法经过言语转换为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这个行为包含了孩子对言语的认识和产生,以及对其使用的实践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创新实践。由于我们使用的语言是本族语言,语言能力的培养的机会无处不在,但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培养很具有专业特色。只是需要我们教师能让学生有充分说话进行交流表达的时间。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教材,用好“交流与表达”模块内容,创设“说”的情境,搭建“说”的平台,引导学生多说。在“说”相对应的语言输出的同时还要化话为写,让学生有多写的机会。这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重视习作教与实践就是证明。
  总之,“问”、“读”、“思”、“说”和“写”是语文课堂重要训练方式,是达成新课标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全面践行2022版新课标的今天,在这学期乃至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应以此为重创新实践这“几个多”,让学生语文素养真正获得富有意义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段靖长,高效的语文课堂体现在素养达成上[J].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
  [2]刘林森,语文教学要围绕素养下力气[J].基础教育,2019年。
  • 【发布时间】2022/10/1 12:06:54
  • 【点击频次】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