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效增质的有效策略

 

【作者】 舒庆刚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胜利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寻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重在更高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在全面践行“双减”政策的当下,我们要快速达成提效增质目标就需要我们激趣——让学生学有余力、创境——让学生学有平台、授法——让学生学有方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提效增质;促进;有效策略
  提效增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追求,但在道德与法治这样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就显得格外难。幸好新课改、新课标等送来了指导教学的新理念,能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知道,传统道德与法治之所以学生不想学习,造成的原因主要我们教学方式磁单一,不能激趣,学得到思想与现实又存有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体验不到学习成功。所以,其参与性就越来越低,无法构成双边活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由此走向低效,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当今课改,我们又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践。必须弃传统“一言堂”的讲解式,但创新策略。
  一、激趣,让学生学有余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全面践行聚焦课堂求质量的“五育合一”课改中,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更是师生双边信息的互换交流展开。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作为对话双方,二者在缺一不可中实现了主体主导的平等。传统已经证明,教师一方的努力,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只是一厢情愿,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提效增质。而今天,讲究“以学彰教”,效果是以学生来体现教师,过程是教师服务学生,一句话通俗的话说,就是教师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化教为导服务得力,那学生就可能有很强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学习成绩就好,教师提效增质的预期也就达到了。但对道德与法治这样空洞的学科来说要让学生积极学,就必须加强兴趣激发,使之在探寻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我要学”的乐之者。例如,在《家的意味》教学中要实现提高学生对家、对亲情的感悟与理解的认知能力和孝亲敬长的行为能力我们就必须在课堂首始处就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使之以主体的方式参与课堂互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课堂能力目标。
  二、创境,让学生学有平台
  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不过于过多地把知识获得作为主要追求,而在于潜移默化地对参与者在思想素养、社会适应、价值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施加积极的影响。看似重在思想教育,但良好的思想需要表现在行动上,通过内塑思想外化于形的方式形成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其他能力形成一样,需要实践平台反复训练。而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平台虽然生活中无处不有,但在课堂上还只有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虚拟,才能使生活中原本无处不在的道德问题或法制问题出现在课堂上。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化。其实现方法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本班实情创设具有很强现实性的生活化道德情境。例如,在教学《敬畏生命》的课堂中为了把这课的重点——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心我们就可以创设清明祭祖和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圈的教学情境,在探寻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活动中又创设公交车着火一些人不顾自我安危冲向火海救别人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是真实的,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有亲睹或耳闻的经历,自然会觉得这是个真实的生活事件,这样,我们就会空洞的内容生活化了,而且通过真实场景呈现,学生就很容易将生命敬畏与现实实际很好地进行了结合。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搭建道德实践学习参与平台外,还要把学生课外这个大平台结合起来,因为社会这个平台是检查学生是否具备良好道德践行能力和判断测能力的最好平台,更利于教学提效增质的实现。因此,我们可适当课外延伸拓展。
  三、授法,让学生学有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提升自我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增质的重要路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为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与能力奠基,也要为学生“五育合一”达到全面发展奠基。特别是在强调多育融合的“五育合一”课改中更要注重课堂质量的“多维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就不能仅就教材作“传声筒”,要充分发挥“活动培能”发展人的作用,搭建更多以活动为载体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而得到锻炼。实践中我更多的强调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应用活动,让学生以道德与法治学习为平台展开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使他们多得学习锻炼,这样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就比我们通过宣讲接受的知识更有印象,记忆更深刻。但是,要达到这种的效果不是布置学生学习就可实现了,还需要我们教师授予方法,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有法可依顺利跨越道德与法治学习困难,从而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揭开情绪的面纱》中我就通过微课的方式把导学的方法整合其中,让学生在展开预习的过程中就拥有了阅读的方法、读图分析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思考质疑的方法、摘记要点的方法等,这样,在“法”的导向学习中学生自然就明确努力方向,所以,很快就实现了预习预期。这为我们课堂教学不论是提效还是增质都提供了良好基础。
  总之,在“双减”推进的路上,要使我们自担的学科教学实现提效增质的预期就必须走出以讲代教的桎梏,少一些应试做法,多从主体培养的方法上突破,就可以实现我们担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既提效又增质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兰竹,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课堂的方法探究[J].教学与研究,2018年。
  [2]王东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9年。
  • 【发布时间】2022/10/1 11:58:35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