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高段随文小练笔有效性探究

 

【作者】 周益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农业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写作文好难,几乎是每个高段小学生都曾说过的话,他们常常会面临着该写什么东西、该怎么下笔、怎么写才能有新意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作文点太多,抓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一篇作文花的时间长,作文水平高的同学最少得半个小时,水平中等或者更差花的时间就更多了。要解决学生的作文压力,教师可以选择多开展课堂随文小练笔的方法,随文练笔一般篇幅较小,要求简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却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随文小练笔;写作能力
  随文小练笔是在各种文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挖掘文本中微小的表达训练点,立足语言运用,围绕内容、方法,通过多种学习材料的整合,在不同年段进行的适合本年段学生学习特征的习作训练。它以“切口小、落点深、着眼高”的特点,整合了阅读和习作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被广泛采。
  一、紧扣语文要素。部编版教材每一个单元前都有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语文要素,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以读促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中,多处对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主席内心的悲痛。课文就可以根据这个仿写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写自己经历过的,或者你看到的身边的人悲痛时会有怎样的表现。
  随文练笔源于“随文”,即从文本中挖掘可以借鉴的词句、话题、写作方法等,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教材中练笔材料虽多,但应吃透教材,摒弃已掌握的训练点,筛选出文本中新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文本生长点。为找准文本生长点,高年段的教师应明确,第三学段“习作”倡导模仿中有创新,更注重整体的表达顺序和方法上的训练。
  二、评价形式多样。写后及时评价,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写的兴趣,运用学到的知识及时评价和修改,学生印象深刻,才有用的意识。评价的形式也应该有所变化。
  评价应适时反馈。一个班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会在评价学生的小练笔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写话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准确地给学生的写话以肯定。
  评价有针对问点。在“小练笔”中,要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就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用词造句的闪光点。 
  评价需成功体验。相互交流是培养学生练笔兴趣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习作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会在交流中让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启发,互相激励。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从内心深处欣喜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三、做好化零为整。张田若先生说:“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极佳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缓减作文教学的坡度,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随文小练笔,训练点很小,目的在于让孩子一课一得,把每次片段习得的方法汇聚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篇较好的作品。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三个片段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各有侧重,《摔跤》侧重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小嘎子的敏捷、富有心计;《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侧重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祥子的结实;《两茎灯草》侧重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分别可以开展两个小练笔,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第14课《刷子李》则侧重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表现人物特点,也可以作为一个仿写点,两课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化零为整,在写人物时特点时就能得心应手。随文小练笔,目的在于从小处着手,紧扣语文要素,为习作做铺垫。解决学生老大难的问题。点小,花的时间少,孩子学习兴趣更浓,写的质量也会更高。
  小学高段作文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随文小练笔是个不错的练习方法。要让它发挥最大的效果,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去尝试、总结、梳理,根据学情,不断地去调整,随文小练笔的有效性就会随之而来。
  参考文献:
  [1]陈秀真.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教学实践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9):43-45.
  [2]徐明女.千字之文始于练笔——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有效性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0):42-4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 【发布时间】2022/9/13 10:45:49
  • 【点击频次】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