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作者】 邓洪荣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对于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解存在欠缺,初中学生应该培养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在学习方面有所成就,在道德方面也应该有所提升。初中生对于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缺乏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背景下,初中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本上,仅仅限于学习文化知识,教师注重成绩的提升,而忽略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现状以及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兴趣教学法的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兴趣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将教材上的内容与初中学生本身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初中学生积极,自信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培养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的兴趣。将良好的道德素质思想深深烙印在学生心里。从而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身心素质的提高。
  一、注重环境创设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思考问题与学习知识。?例如,在《我与社会》这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模拟一个职业,并且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职业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发展对这一职业的影响,促进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创设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趣味知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要对知识上的讲解增加丰富的趣味性,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抓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为课堂上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地方,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上的教学,使课堂充满趣味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生才能在充满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教学上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是有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补充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趣味的语言进行拓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以学生为基础的出发点。例如:在教授“崇尚法治精神”时,这一章的知识点与实际的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章的知识点是在考试中与时事新闻热点相结合考查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搜寻的有趣的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拓展,也可以在多媒体中搜索央视法律频道中的相关视频给学生观看。这样的拓展法律知识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三、通过时事政治融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政治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较大,学生需要理解掌握较多文字性的知识,长时间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与无聊,逐渐失去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同时,政治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也较多,同时知识的逻辑性较强,学生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阅读很难做到深入理解,死记硬背效率也很低。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下的时事案例,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现实实例的联系,理解到课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让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课本上知识的实用性。例如一些热点事件,如公交车抢方向盘导致公交车坠江事故,学生就可以联系课本内部关于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问题,同时事发后相关的立法机关应该如何完善处理这一类事件等。对于现如今热点事件的分析,学生可以做到对知识的熟悉以及应用,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能够将知识更加灵活生动地运用到生活中。其次,政治课堂上进行时事热点的分析,也能极大程度地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教师给学生展示出一个与课内知识相关的时事案例,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同时让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发动自己的思想,且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解方向都是不同的,对于时事案例的分析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一件事情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同样也是如此,对于一个案例理解剖析很难做到全面深入,因此课堂上引入的时事案例,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进步,教师自身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找到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没有想到的方向或者是没有用过的知识,与学生一起进步。同时,在分析时事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相关法律条例以及道德规范,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了解程度,激发其对该学科的兴趣。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兴趣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将知识静化动,以此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解读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漫画,首先漫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哲理寓意、幽默性,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信息表达方式,加上多媒体播放将其变得更为生动,以此来增加教师教学过程趣味性,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依靠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素材进行更加精准的选择,使教学方式更加的丰富多样,比如可以是贴近教学内容的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一段视频等等,学生会与教师选择的素材产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五、代入生活案例
  初中学生虽然在理解和认知方面相对于小学生是更加成熟了,但是,初中生还是存在一些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偏差,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接收到的信息内容也变得多种多样,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就容易结合自己对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去分析教师教学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偏差。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探问生命》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要求,导致学生逐渐抑郁”的案例代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明白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和道理,如:前段时间有一个学生的微博日常上了热搜,大概的内容就是:妈妈对女儿要求有点高,经常拿别人家孩子做比较,即便女孩经常考第一、拿100分,妈妈总能找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对比和指责,妈妈总是认为女孩没做好、做的不完美,女孩也没有做出反驳,最终导致女孩抑郁。在《探问生命》中有一句话——“生命来之不易”,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生命,他们也没有办法说出个一二来。在教学当中,没有现实案例作为基础,学生很容易产生“空想”思维,思考出来的结果不切实际。
  六、利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法律知识。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中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采取传统口述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法律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例如,在学习《法律伴我成长》这一章节知识内容时,笔者以“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案件”为主题,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笔者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各个角色,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法律的内涵,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法律的威严不容侵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综上所述,倘若要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那么则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本文通过组织丰富趣味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以及合理引用时事政治等手段,以期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从而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 【发布时间】2022/9/13 10:41:02
  • 【点击频次】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