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近年来,新课标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他们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习,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热爱自己适应的方法,主动地热爱自己的生活。但目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缺乏民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育总是放不开手脚,总是由教师一点点地“灌输”。思想要灌输,方法要灌输,能力要靠灌输,乃至一切行为都要用灌输的方式来处理。学生因长时间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中一遇到问题就产生畏难情绪,无所适从。
结合教学的现状分析如今现存的问题并究其原因,主要是:一般教师不研究学习的理论,不理解学习的规律;不注重学习的方法,不激发学生的内在意识;也不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态度与行为都偏向于保守;未将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达到相长的效果。想想自己的教学,也在努力探索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有时指导过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有时指导过少,总担心学生没学懂没学会,总想热热剩饭,这样,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得到最好的开发,这样的教育很难说是符合教育的真谛的。要真正落实自主学习,我们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下目标:
一、创设条件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精心策划教学设计
教学前,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功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教学重点句段在文中结构、表达方式、体现的知识如果类似,可先以其中一处作为范例给予重点指导,总结方法,再由扶到放指导学生用此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分享,降低学习的难度。如《手指》这篇课文,文章采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式分别介绍了五根手指的外形、性格特点和作用,每一段的构成和表达方式相似。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以第二段为范例,引导学生体会拇指的姿态、特点和作用,总结方法,再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概括其他手指的外形、特点、作用,再做小组交流。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达到人人都能够说,人人都想说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摆脱“尽信书”和“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2、搭建自主交流平台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些标新立异的看法给予赞扬,对于一些偏颇的意见创设条件,引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活动。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引导主动质疑问难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初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在教学中教师时刻以问题为导向,同时引导学生就自己的疑难之处,好奇之处不断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借课外促迁移、深化,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拓展。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与社会、自然等学科联系密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语文实践向课外延伸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课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前抛出预习问题,引导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资料,课堂上交流资料,并及时评价,使其增加自主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拓展,扩展他们的视野。课后定期举行故事会、展览会、演讲比赛、课本剧等各种展评活动,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交流的机会,而学生的查找、交流资料的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它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也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
2、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大家都知道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是最经常、最重要语文课外活动。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推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健康读物,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我就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既助于理解课文,又助于语言的积累。并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如:理解方法、鉴赏方法等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3、开展课外阅读指导课
根据每册教材快乐读书吧中的主题,选择一本书师生共读。在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末,分别开展课外阅读的激趣导读,阅读推进,分享交流活动,另外每天利用空余时间选取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念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中,利用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圈点勾画,同时指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自主地摘抄其中喜欢的好词佳句,并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还让学生把摘抄的文章配上图画,或做读书小报,每周评出“积累之星”。每隔两周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赛题由学生从平时的课外读书笔记中选,内容主要有诗词、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参赛的学生兴致勃勃,觉得过瘾,有挑战力,非常有意思。没参赛的同学纷纷向老师索取赛题,也要尝试练习,这项开放性的竞赛,既让学生感受到做读书笔记的成功和愉悦,又促进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发现闪光点促使成功
成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积极的评价与适当的奖励,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给与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在学习方法,内容上给予正面的引导。对其正确合理的学习行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肯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成功的条件,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大语文”教育,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研透《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适时的,有效的。相信,中国语文教育的明天将新姿焕发,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生机盎然。
结合教学的现状分析如今现存的问题并究其原因,主要是:一般教师不研究学习的理论,不理解学习的规律;不注重学习的方法,不激发学生的内在意识;也不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态度与行为都偏向于保守;未将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达到相长的效果。想想自己的教学,也在努力探索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有时指导过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有时指导过少,总担心学生没学懂没学会,总想热热剩饭,这样,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得到最好的开发,这样的教育很难说是符合教育的真谛的。要真正落实自主学习,我们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下目标:
一、创设条件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精心策划教学设计
教学前,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功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教学重点句段在文中结构、表达方式、体现的知识如果类似,可先以其中一处作为范例给予重点指导,总结方法,再由扶到放指导学生用此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分享,降低学习的难度。如《手指》这篇课文,文章采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式分别介绍了五根手指的外形、性格特点和作用,每一段的构成和表达方式相似。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以第二段为范例,引导学生体会拇指的姿态、特点和作用,总结方法,再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概括其他手指的外形、特点、作用,再做小组交流。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达到人人都能够说,人人都想说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摆脱“尽信书”和“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2、搭建自主交流平台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些标新立异的看法给予赞扬,对于一些偏颇的意见创设条件,引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活动。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引导主动质疑问难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初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在教学中教师时刻以问题为导向,同时引导学生就自己的疑难之处,好奇之处不断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借课外促迁移、深化,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拓展。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与社会、自然等学科联系密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语文实践向课外延伸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课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前抛出预习问题,引导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资料,课堂上交流资料,并及时评价,使其增加自主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拓展,扩展他们的视野。课后定期举行故事会、展览会、演讲比赛、课本剧等各种展评活动,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交流的机会,而学生的查找、交流资料的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它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也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
2、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大家都知道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是最经常、最重要语文课外活动。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推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健康读物,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我就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既助于理解课文,又助于语言的积累。并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如:理解方法、鉴赏方法等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3、开展课外阅读指导课
根据每册教材快乐读书吧中的主题,选择一本书师生共读。在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末,分别开展课外阅读的激趣导读,阅读推进,分享交流活动,另外每天利用空余时间选取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念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中,利用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圈点勾画,同时指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自主地摘抄其中喜欢的好词佳句,并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还让学生把摘抄的文章配上图画,或做读书小报,每周评出“积累之星”。每隔两周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赛题由学生从平时的课外读书笔记中选,内容主要有诗词、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参赛的学生兴致勃勃,觉得过瘾,有挑战力,非常有意思。没参赛的同学纷纷向老师索取赛题,也要尝试练习,这项开放性的竞赛,既让学生感受到做读书笔记的成功和愉悦,又促进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发现闪光点促使成功
成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积极的评价与适当的奖励,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给与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在学习方法,内容上给予正面的引导。对其正确合理的学习行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肯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成功的条件,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大语文”教育,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研透《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适时的,有效的。相信,中国语文教育的明天将新姿焕发,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生机盎然。
- 【发布时间】2022/8/15 10:19:42
- 【点击频次】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