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增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从字音、节奏、情感、评价入手,做到:正字音,多样方式读韵律;准节奏,抑扬顿挫增趣味;含情感,设境体验露真情;巧评价,形式灵活多鼓励。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小学阶段,朗读是语文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章思想情感的桥梁。本文聚焦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探究灵活有效的指导策略,让语文课堂读出动人旋律。
一、正字音,多样方式读韵律
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识字与写字开始,接着慢慢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再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生刚开始运用拼音学习生僻字词,朗读时语速比较慢且容易重复读错,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对学生今后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边读边画:圈画出重点词语和有难度的生僻字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给字词标音。此外,教师的示范朗读也很重要。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正字音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范本。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能通过亲身示范作为朗读范本。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名家朗读的音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不同版本的朗读示范供学生模仿,利用多种方式正字音,引导学生读准课文的字词和韵律。
例如,古诗《元日》和《江雪》有几个生僻字词,需要教师及时校正学生的读音并解释字词含义。如《元日》颈联“千门万户曈曈日”中的“曈曈”的读音和意思有些难度。“曈”是一个形声字,音同“童”。教师可以结合构字法引导学生读准这个字的读音,同时借助偏旁来解释这个字的含义,即太阳初升、天色明亮的样子。《江雪》的颈联“孤舟蓑笠翁”中“蓑笠”二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难度很大。“笠”是形声字,音同“立”,又是竹字头,所以学生能快速读准字音,并准确理解“笠”表示戴在头上的宽扁竹帽,而且通过“笠”推敲出“蓑”是用草编织的雨衣。最后,教师通过课堂互动和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这两首诗的音韵美和语言美。
二、准节奏,抑扬顿挫增趣味
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朗读培训。一方面,学生的发音不标准熟练,朗读的语速和节奏比较缓慢,甚至很多学生只能一字一字地切分句子,单纯地将文章读出来,没有重音和节奏,如小和尚念经,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句式和结构的认识,不会在恰当的位置进行停顿。小学教材的诗歌和寓言比重较大,古诗有固定的节奏,五言古诗的停顿一般为 2 /3、2 /2 /1 等,七言古诗的停顿一般为 2 /2 /3,细分则是 4 /3,2 /2 /2 /1 或者 2 /2 /1 /2,而现代诗和寓言童话的节奏则根据具体情况划分。
例如,《开天辟地》一课中有一个较长的句子,“大约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已经变成了一个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天地之间”。学生在朗读时可能出现读不通顺或者虽一口气读完但读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缩减句子,即“盘古变成了一个巨人”。接着,教师提问:“盘古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巨人?”学生回答:“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划分了句子的层次,划分处稍加停顿,突出重音位置,将盘古的形象读得有声有色。另外,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朗读和节奏划分的环节如果只是一个腔调或一种模式,学生会感到乏味,失去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要求,采用个人朗读、小组齐读、代表发声、轮流表演或竞赛上阵等多种形式,做到堂堂出新招,篇篇新花样,在抑扬顿挫中增强朗读趣味。
三、含情感,设境体验露真情
朗读是个性化的情境体验,经过朗读者的个人解读,将富有个性化的声音和情绪融入朗读文本,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运用语言创设与文章情感相似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并富有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将朗读化为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朗读还是需要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完成的活动。学生对朗读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以及朗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课堂上多样化朗读形式的锻炼,更离不开学生饱含情感的反复练习。情感充沛、随文转换的朗读非一日之功,教师在课堂上情境体验的积极创设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物的语言对话创设交流情境,将课文中发生的故事以朗读表演的方式进行演绎,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教师的语言能渲染情境的氛围,用语言组织旁白,将学生导入剧本情境。五岁的萨拉一家来到森林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铃兰花,萨拉被盛开在一群铃兰花中的粉红色野蔷薇所吸引。此时,教师指导演绎萨拉的学生用发现新鲜事物的口吻表达萨拉的心情,惊奇地喊出:“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接着,剧情突转,雷声大作,下起倾盆大雨,妈妈连忙拿出雨衣递给托利亚,托利亚又将雨衣递给萨拉。此时的萨拉正疑惑不解,用不解的语气同妈妈展开对话,剧情便在萨拉与妈妈的对话中开展。在这堂课的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萨拉由惊奇疑惑到为自己辩解,再到最后勇敢自豪,语气中充满自信和力量;妈妈的语气由关爱到欣慰。通过创设情境和朗读演绎有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萨拉的形象,懂得不甘弱小又保护弱小的深刻道理。
四、巧评价,形式灵活多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课堂评价是最直接有效的反馈方式。无论是教师的细心斟酌还是看似随意的点拨,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朗读评价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和文本的深刻理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风格各异,评价形式各具风采,但是对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师运用亲切真挚的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在众人面前的朗读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具有鼓励性的巧妙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朗读不足,并在鼓励中不断提升自我。
例如,小学教材选用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的“黄河”“孤城”“羌笛”和“玉门关”等意象描写了西北边塞苍凉慷慨的景象,极力渲染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怀乡之情。小学生对于诗中“悲而不失其壮,愁而不藏其志”的气势和情感理解不深刻,所以容易在朗读时缺乏情绪的铺垫。教师在指导这首诗的朗读时,要立足学情,评价时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和一个点头都是对学生朗读成果的尊重和鼓励。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西北边塞的景观以照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播放横笛吹奏的曲调作为配乐,营造悲凉幽怨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酝酿情绪、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先让其自评,再请人互评,最后再做总结指导,评价结合实际,优点处加以赞扬,不足处提醒其逐渐修饰。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为朗读出色或进步较大的学生鼓掌赞扬,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朗读润色。
参考文献:
[1]邹克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35):60-62.
[2]庄慧香.重视朗读训练 提升语文素养——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效应[J].基础教育论坛,2018(22):28-29.[3]杨瑞霞 小学语文名师朗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小学阶段,朗读是语文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章思想情感的桥梁。本文聚焦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探究灵活有效的指导策略,让语文课堂读出动人旋律。
一、正字音,多样方式读韵律
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识字与写字开始,接着慢慢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再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生刚开始运用拼音学习生僻字词,朗读时语速比较慢且容易重复读错,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对学生今后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边读边画:圈画出重点词语和有难度的生僻字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给字词标音。此外,教师的示范朗读也很重要。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正字音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范本。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能通过亲身示范作为朗读范本。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名家朗读的音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不同版本的朗读示范供学生模仿,利用多种方式正字音,引导学生读准课文的字词和韵律。
例如,古诗《元日》和《江雪》有几个生僻字词,需要教师及时校正学生的读音并解释字词含义。如《元日》颈联“千门万户曈曈日”中的“曈曈”的读音和意思有些难度。“曈”是一个形声字,音同“童”。教师可以结合构字法引导学生读准这个字的读音,同时借助偏旁来解释这个字的含义,即太阳初升、天色明亮的样子。《江雪》的颈联“孤舟蓑笠翁”中“蓑笠”二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难度很大。“笠”是形声字,音同“立”,又是竹字头,所以学生能快速读准字音,并准确理解“笠”表示戴在头上的宽扁竹帽,而且通过“笠”推敲出“蓑”是用草编织的雨衣。最后,教师通过课堂互动和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这两首诗的音韵美和语言美。
二、准节奏,抑扬顿挫增趣味
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朗读培训。一方面,学生的发音不标准熟练,朗读的语速和节奏比较缓慢,甚至很多学生只能一字一字地切分句子,单纯地将文章读出来,没有重音和节奏,如小和尚念经,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句式和结构的认识,不会在恰当的位置进行停顿。小学教材的诗歌和寓言比重较大,古诗有固定的节奏,五言古诗的停顿一般为 2 /3、2 /2 /1 等,七言古诗的停顿一般为 2 /2 /3,细分则是 4 /3,2 /2 /2 /1 或者 2 /2 /1 /2,而现代诗和寓言童话的节奏则根据具体情况划分。
例如,《开天辟地》一课中有一个较长的句子,“大约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已经变成了一个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天地之间”。学生在朗读时可能出现读不通顺或者虽一口气读完但读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缩减句子,即“盘古变成了一个巨人”。接着,教师提问:“盘古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巨人?”学生回答:“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划分了句子的层次,划分处稍加停顿,突出重音位置,将盘古的形象读得有声有色。另外,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朗读和节奏划分的环节如果只是一个腔调或一种模式,学生会感到乏味,失去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要求,采用个人朗读、小组齐读、代表发声、轮流表演或竞赛上阵等多种形式,做到堂堂出新招,篇篇新花样,在抑扬顿挫中增强朗读趣味。
三、含情感,设境体验露真情
朗读是个性化的情境体验,经过朗读者的个人解读,将富有个性化的声音和情绪融入朗读文本,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运用语言创设与文章情感相似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并富有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将朗读化为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朗读还是需要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完成的活动。学生对朗读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以及朗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课堂上多样化朗读形式的锻炼,更离不开学生饱含情感的反复练习。情感充沛、随文转换的朗读非一日之功,教师在课堂上情境体验的积极创设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物的语言对话创设交流情境,将课文中发生的故事以朗读表演的方式进行演绎,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教师的语言能渲染情境的氛围,用语言组织旁白,将学生导入剧本情境。五岁的萨拉一家来到森林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铃兰花,萨拉被盛开在一群铃兰花中的粉红色野蔷薇所吸引。此时,教师指导演绎萨拉的学生用发现新鲜事物的口吻表达萨拉的心情,惊奇地喊出:“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接着,剧情突转,雷声大作,下起倾盆大雨,妈妈连忙拿出雨衣递给托利亚,托利亚又将雨衣递给萨拉。此时的萨拉正疑惑不解,用不解的语气同妈妈展开对话,剧情便在萨拉与妈妈的对话中开展。在这堂课的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萨拉由惊奇疑惑到为自己辩解,再到最后勇敢自豪,语气中充满自信和力量;妈妈的语气由关爱到欣慰。通过创设情境和朗读演绎有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萨拉的形象,懂得不甘弱小又保护弱小的深刻道理。
四、巧评价,形式灵活多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课堂评价是最直接有效的反馈方式。无论是教师的细心斟酌还是看似随意的点拨,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朗读评价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和文本的深刻理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风格各异,评价形式各具风采,但是对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师运用亲切真挚的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在众人面前的朗读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具有鼓励性的巧妙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朗读不足,并在鼓励中不断提升自我。
例如,小学教材选用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的“黄河”“孤城”“羌笛”和“玉门关”等意象描写了西北边塞苍凉慷慨的景象,极力渲染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怀乡之情。小学生对于诗中“悲而不失其壮,愁而不藏其志”的气势和情感理解不深刻,所以容易在朗读时缺乏情绪的铺垫。教师在指导这首诗的朗读时,要立足学情,评价时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和一个点头都是对学生朗读成果的尊重和鼓励。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西北边塞的景观以照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播放横笛吹奏的曲调作为配乐,营造悲凉幽怨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酝酿情绪、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先让其自评,再请人互评,最后再做总结指导,评价结合实际,优点处加以赞扬,不足处提醒其逐渐修饰。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为朗读出色或进步较大的学生鼓掌赞扬,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朗读润色。
参考文献:
[1]邹克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35):60-62.
[2]庄慧香.重视朗读训练 提升语文素养——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效应[J].基础教育论坛,2018(22):28-29.[3]杨瑞霞 小学语文名师朗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 【发布时间】2022/8/15 10:15:17
- 【点击频次】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