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融入立德树人
【关键词】 ;
【正文】 司马迁认为:“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具有传承文化、教化青少年的育人功能,是极其有魅力的学科,历史教学应该展示学科魅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课文内容展示学科魅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开放性教学。初中历史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过课文内容以古鉴今,以史为鉴,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灵活的联系起来。所以历史教师利用课文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更多历史知识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否则历史课就成了历史游戏课了。
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在历史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利用历史教材上的内容,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中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历史知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百家争鸣》这节历史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山指什么山?这谁指什么水?这一圣人呢?学生据此进行回答。课前要求学生查找大量资料了解关于百家争鸣,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如你知道的有哪几家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他们主张是什么?你倾向于哪一主张?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有什么主张?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交流。通过探寻百家争鸣的起源,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学习、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如此不仅可以时学生表现的非常踊跃,不知不觉把课堂上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掌握了,而不需要死记硬背。通过这节历史课,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人共同创造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做到立德树人。
二、在历史课堂创设情境教学展示学科魅力
历史学科是有魅力的学科。历史是过去的事,不能再现。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历史“再现”,将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例如,活动课《重走长征路》,教师要求学生扮演主持人,写一篇导游解说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同学们上网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配合大屏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和视频,进行解说,这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对我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想把红军斩尽杀绝,我军在毛泽东英明指挥下,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错误思想决策下失败,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创造了世界行军史上的奇迹——长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当红军到达大渡河边时,泸定桥桥上木板已经被敌人拆掉了。桥对面有几个团的敌人用机枪和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二十二名勇士组成了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沿铁索攀过去。配合大屏幕的视频,同学们看到了,有些士兵中弹掉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里牺牲了。他们的年龄跟自己的年龄相仿,通过学生亲自解说与表演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一情景中,学生们可以了解长征中有多少跟初中生年龄相仿的小战士牺牲了,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是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出生的人难以想象的。这节课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长征精神,从而传承长征精神,做到立德树人。
三、历史事件故事化展示学科魅力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学生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但还没脱离小学生的幼稚心理,爱听故事。历史课有较强的故事性,如果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往往比平铺直叙讲述效果好。
历史知识由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如果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教学任务。例如,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提问:你们吃过葡萄吗?葡萄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下面谁能讲讲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教师可以在此类问题下对知识进行讲述,葡萄是西域的植物,是西汉的张骞通西域后带来的物种,带来的还有石榴、核桃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和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学生轻松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意义。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联系我国现在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既能达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又能展现历史课的魅力,做到立德树人。
(一)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善于挖掘素材。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个章节都在讲述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大至古今中外国家兴衰,小至个人成败的经验教训,其中都包含着很多英雄情结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挖掘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各种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介绍屈原这个人物的时候,便可以从屈原的生平出发,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在介绍抗金英雄岳飞时,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岳家军精忠报国的壮志等等。
(二)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注意正确引导。
初中生还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因此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情况如果不注意不仅会影响初中生日后的发展,还会让学生养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都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不仅教授学生大量的知识点,还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注重课堂中的立德树人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立德树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性。而且一直以来,立德树人都是我国教师的职业使命,也是我国教师一直遵守的教育准则。教师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来更好地教育学生,从而有效落实建设者是我国民族振兴的希望,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利用课文内容展示学科魅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开放性教学。初中历史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过课文内容以古鉴今,以史为鉴,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灵活的联系起来。所以历史教师利用课文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更多历史知识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否则历史课就成了历史游戏课了。
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在历史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利用历史教材上的内容,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中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历史知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百家争鸣》这节历史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山指什么山?这谁指什么水?这一圣人呢?学生据此进行回答。课前要求学生查找大量资料了解关于百家争鸣,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如你知道的有哪几家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他们主张是什么?你倾向于哪一主张?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有什么主张?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交流。通过探寻百家争鸣的起源,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学习、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如此不仅可以时学生表现的非常踊跃,不知不觉把课堂上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掌握了,而不需要死记硬背。通过这节历史课,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人共同创造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做到立德树人。
二、在历史课堂创设情境教学展示学科魅力
历史学科是有魅力的学科。历史是过去的事,不能再现。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历史“再现”,将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例如,活动课《重走长征路》,教师要求学生扮演主持人,写一篇导游解说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同学们上网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配合大屏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和视频,进行解说,这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对我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想把红军斩尽杀绝,我军在毛泽东英明指挥下,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错误思想决策下失败,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创造了世界行军史上的奇迹——长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当红军到达大渡河边时,泸定桥桥上木板已经被敌人拆掉了。桥对面有几个团的敌人用机枪和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二十二名勇士组成了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沿铁索攀过去。配合大屏幕的视频,同学们看到了,有些士兵中弹掉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里牺牲了。他们的年龄跟自己的年龄相仿,通过学生亲自解说与表演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一情景中,学生们可以了解长征中有多少跟初中生年龄相仿的小战士牺牲了,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是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出生的人难以想象的。这节课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长征精神,从而传承长征精神,做到立德树人。
三、历史事件故事化展示学科魅力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学生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但还没脱离小学生的幼稚心理,爱听故事。历史课有较强的故事性,如果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往往比平铺直叙讲述效果好。
历史知识由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如果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教学任务。例如,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提问:你们吃过葡萄吗?葡萄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下面谁能讲讲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教师可以在此类问题下对知识进行讲述,葡萄是西域的植物,是西汉的张骞通西域后带来的物种,带来的还有石榴、核桃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和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学生轻松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意义。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联系我国现在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既能达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又能展现历史课的魅力,做到立德树人。
(一)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善于挖掘素材。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个章节都在讲述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大至古今中外国家兴衰,小至个人成败的经验教训,其中都包含着很多英雄情结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挖掘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各种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介绍屈原这个人物的时候,便可以从屈原的生平出发,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在介绍抗金英雄岳飞时,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岳家军精忠报国的壮志等等。
(二)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注意正确引导。
初中生还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因此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情况如果不注意不仅会影响初中生日后的发展,还会让学生养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都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不仅教授学生大量的知识点,还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注重课堂中的立德树人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立德树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性。而且一直以来,立德树人都是我国教师的职业使命,也是我国教师一直遵守的教育准则。教师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来更好地教育学生,从而有效落实建设者是我国民族振兴的希望,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发布时间】2022/8/15 10:14:14
- 【点击频次】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