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生物课教学“生活化”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育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一切教学行为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初中生物课教学应回归学生“生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业评价等方面彰显“生活化”理念,使初中学生以“生活化”的方式走进生物、贴近自然、感受自然,从而使他们在知识的习得中初步形成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回归;探究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初中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最终的落脚点在生物和人类的关系上,所以,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初中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生活化的内容来解决生物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部编2011版)明确要求:“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将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使生物教学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初中生物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拓展学生生活场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回归“生活化”,是当前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共识,初中生物是一门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的,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拓展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经验等,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与自然建立起密切联系,让我们的课堂走向自然,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找那个,要引导学生主动建立起生活与知识间的联系,了解生物与环境、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结构和生理、卫生保健等,进而利用生物知识,认识、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这样,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贴进学生,将这生物现象、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比如,生物学中基本概念很多,教师可以利用民间谚语,将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变得丰富多彩,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激发学生兴趣、利于理解和掌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等。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通过激发兴趣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建立起生物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时,导入新课时老师放几张同学们在大树底下乘凉的照片,问到: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那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大树底下温度低。老师追问:为什么大树不怕晒太阳呢?学生回答: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老师继续追问:你确定是光合作用的原因。随后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顺带着给学生介绍一下绿色植物的另一个作用,引出蒸腾作用,再具体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要保护植物,爱护植物。同时,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化的体悟、经验、情景等这一教学优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生物教学建立起紧密联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深度,同时也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如在讲《人体的激素》(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一节时,肾上腺素这个概念比较难讲,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起前段时间的运动会,当时看到同学跑步冲刺的那一刻,大家都激动万分,心跳加快,面红耳赤,异常兴奋,加之以现场图片展示,引入“肾上腺素分泌”的概念,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情景、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经历、感悟教师所教的内容,这样的学习不仅有趣,且更加有效。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启发学生思维
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是强调学生主体,实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教学路径。生活化的生物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对生命科学的理解过程,更重要的是依赖学生主体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理解生活的一个过程,从而进一步去感悟、去创造和提升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一方面,透过生活现象有效提问启发生物学科思维。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加工”基础上找到教学的最佳方式和问题切入点,设问方式要“悬而精”。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时,重点是讲根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路边的大树在移栽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清明时节雨纷纷,植树造林正当劲。”有何科学根据?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另外,问题设计还要给学生联系生活的空间,一定要在重要的或关键环节给学生留有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即有效提问。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体现为:思维联系强、思路灵活、答案不唯一。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等等。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生活化情景,要有适当的难度,如:学生猜谜语:“粗麻色泽硬壳子,粉红袄子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谜底是花生。然后提问:“粗麻、粉红袄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教师还可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于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手拿花生运用想象,把它们的发育过程回忆一遍,这样知识的掌握就轻松愉快,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另一方面,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深化生物知识的生活化理解和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设计和展示生活化的情景,将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情景。教师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以教材为依据,注意调查、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哪些素材可供教学之用。尤其是要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照片、视频、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情景,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记忆到应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饮食和营养》(苏科版七年级上)时,教师由学生的一日三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摄入了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都到哪里去了?由此,请每位学生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适合他们体质和年龄的合理食谱。然后通过试验探究、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等,学生自己找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的食物来源于哪里?使学生明确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生活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展现得淋漓尽致,渲染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讲究布疑技巧、生活体验,让学生沿着生活化路径拾级而上,从而跨入知识的殿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生活化多元评价,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课标》(2011版)指出:“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在一种有意义的真实活动情境中进行。”事实上,每学生都各有所长,不能单独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高低,而应用多元的生活化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启发学生思维。即遵循“多元化”策略,立足于学生多元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是将其脱离于“生活”之外。教师应“通过趣味盎然的生活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评价过程,使评价很自然地在具体情境中、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展开,体现有意义的社会角色,以使学生真实、有效地表现出所要评价的能力或能力组合。
一方面,应关注课堂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与发展。当前,许多教师固守传统的“纸笔评价”,用考试和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与新课程理念相悖。这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答案,死记硬背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能力、思维、情感的发展,最终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鼓励学生对观察到提出问题和假设,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活动。重点关注学生思维的变化和发展全过程,比如:学习思维状态、情感体验、问题回答、逻辑判断、理性拓展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测验和考试,更多地了解自然现象、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学生课堂思维的变化、发展和升华过程。
另一方面,应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关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尤其是将学生自己纳入评价主体之一,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具体操作过程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学的评价应该尝试多元化,更好地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和鼓励创新为重点,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根据各单元实际,建立以单元为重心的个性化评价方式,如:可以选择性采取知识技能比赛、概念图制作、实验论证、模型制作、课题小论文等方式。最后,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注意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评价更加自信。
总之,生物学科是一种“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将生物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化”,使学生以“生活化”的方式走进生物、贴近自然、感受自然,从而使他们在增长灵性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霍力岩,赵清梅: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149期)第45-46页。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回归;探究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初中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最终的落脚点在生物和人类的关系上,所以,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初中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生活化的内容来解决生物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部编2011版)明确要求:“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将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使生物教学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初中生物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拓展学生生活场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回归“生活化”,是当前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共识,初中生物是一门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的,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拓展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经验等,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与自然建立起密切联系,让我们的课堂走向自然,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找那个,要引导学生主动建立起生活与知识间的联系,了解生物与环境、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结构和生理、卫生保健等,进而利用生物知识,认识、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这样,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贴进学生,将这生物现象、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比如,生物学中基本概念很多,教师可以利用民间谚语,将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变得丰富多彩,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激发学生兴趣、利于理解和掌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等。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通过激发兴趣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建立起生物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时,导入新课时老师放几张同学们在大树底下乘凉的照片,问到: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那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大树底下温度低。老师追问:为什么大树不怕晒太阳呢?学生回答: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老师继续追问:你确定是光合作用的原因。随后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顺带着给学生介绍一下绿色植物的另一个作用,引出蒸腾作用,再具体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要保护植物,爱护植物。同时,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化的体悟、经验、情景等这一教学优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生物教学建立起紧密联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深度,同时也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如在讲《人体的激素》(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一节时,肾上腺素这个概念比较难讲,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起前段时间的运动会,当时看到同学跑步冲刺的那一刻,大家都激动万分,心跳加快,面红耳赤,异常兴奋,加之以现场图片展示,引入“肾上腺素分泌”的概念,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情景、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经历、感悟教师所教的内容,这样的学习不仅有趣,且更加有效。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启发学生思维
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是强调学生主体,实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教学路径。生活化的生物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对生命科学的理解过程,更重要的是依赖学生主体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理解生活的一个过程,从而进一步去感悟、去创造和提升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一方面,透过生活现象有效提问启发生物学科思维。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加工”基础上找到教学的最佳方式和问题切入点,设问方式要“悬而精”。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时,重点是讲根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路边的大树在移栽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清明时节雨纷纷,植树造林正当劲。”有何科学根据?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另外,问题设计还要给学生联系生活的空间,一定要在重要的或关键环节给学生留有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即有效提问。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体现为:思维联系强、思路灵活、答案不唯一。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等等。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生活化情景,要有适当的难度,如:学生猜谜语:“粗麻色泽硬壳子,粉红袄子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谜底是花生。然后提问:“粗麻、粉红袄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教师还可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于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手拿花生运用想象,把它们的发育过程回忆一遍,这样知识的掌握就轻松愉快,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另一方面,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深化生物知识的生活化理解和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设计和展示生活化的情景,将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情景。教师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以教材为依据,注意调查、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哪些素材可供教学之用。尤其是要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照片、视频、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情景,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记忆到应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饮食和营养》(苏科版七年级上)时,教师由学生的一日三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摄入了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都到哪里去了?由此,请每位学生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适合他们体质和年龄的合理食谱。然后通过试验探究、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等,学生自己找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的食物来源于哪里?使学生明确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生活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展现得淋漓尽致,渲染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讲究布疑技巧、生活体验,让学生沿着生活化路径拾级而上,从而跨入知识的殿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生活化多元评价,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课标》(2011版)指出:“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在一种有意义的真实活动情境中进行。”事实上,每学生都各有所长,不能单独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高低,而应用多元的生活化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启发学生思维。即遵循“多元化”策略,立足于学生多元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是将其脱离于“生活”之外。教师应“通过趣味盎然的生活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评价过程,使评价很自然地在具体情境中、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展开,体现有意义的社会角色,以使学生真实、有效地表现出所要评价的能力或能力组合。
一方面,应关注课堂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与发展。当前,许多教师固守传统的“纸笔评价”,用考试和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与新课程理念相悖。这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答案,死记硬背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能力、思维、情感的发展,最终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鼓励学生对观察到提出问题和假设,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活动。重点关注学生思维的变化和发展全过程,比如:学习思维状态、情感体验、问题回答、逻辑判断、理性拓展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测验和考试,更多地了解自然现象、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学生课堂思维的变化、发展和升华过程。
另一方面,应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关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尤其是将学生自己纳入评价主体之一,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具体操作过程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学的评价应该尝试多元化,更好地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和鼓励创新为重点,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根据各单元实际,建立以单元为重心的个性化评价方式,如:可以选择性采取知识技能比赛、概念图制作、实验论证、模型制作、课题小论文等方式。最后,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注意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评价更加自信。
总之,生物学科是一种“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将生物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化”,使学生以“生活化”的方式走进生物、贴近自然、感受自然,从而使他们在增长灵性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霍力岩,赵清梅: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149期)第45-46页。
- 【发布时间】2022/8/15 10:11:05
- 【点击频次】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