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浅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对所要研究的自然现象和事物缺乏探究的热情和探究的方法,或袖手旁观,或无从下手,或心不在焉,这种没有进入状态的学习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那么,如何想办法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如何激起学生科学探索的动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位科学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的目标,是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思维习惯,一种能力系列。那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新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
作为科学任课老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的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根据实际的班级学情、课堂教学情况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实例,并且能够利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解答。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探索意识以及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的进行思维方面的创新,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意识的培养。举例来说,在《生物多样性》中第一二课校园生物大搜索及生物分布图这两节课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这两节课我们离开传统课堂,深入校园实地探究,分小组式探究调查然后汇报分析,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厚,对于知识的归纳很到位,重要的是探索意识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应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学生在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皮筋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小鼓发出声音;还有的想法让空小瓶发出声音等等。在物体发声的同时,注意有什么共同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学生通过在小组、班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三、拓展式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课本基本上都是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进行的,那么我们在进行探索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就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进行教学,在完成课程指示目标的同时,注重课堂拓展环节的开发。根据实际实施拓展式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意识以及科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学生也能够在拓展式学习的过程中联想生活实践,自主的完成对应的科学研究,并且举一反三,利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归纳总结,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进行拓展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举例来说,在《能量》课中用纸造一座“桥”这课教学过程中,除了按课本目标要求造桥及分析外,我们全班还拓展式完成集框架、拱形、纸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桥设计,集全班同学们的智慧去思考、去试验探索后最终完成高质量作品,在这个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探究意识进一步升华。
四、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
综上可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程序应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过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教师的引导应由强逐渐减弱。同时,由于教师在以前也没搞过“科学探究”,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理论,要多参加教研培训,积极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的目标,是科学课程的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思维习惯,一种能力系列。那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新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
作为科学任课老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的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根据实际的班级学情、课堂教学情况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实例,并且能够利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解答。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探索意识以及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的进行思维方面的创新,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意识的培养。举例来说,在《生物多样性》中第一二课校园生物大搜索及生物分布图这两节课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这两节课我们离开传统课堂,深入校园实地探究,分小组式探究调查然后汇报分析,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厚,对于知识的归纳很到位,重要的是探索意识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应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学生在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皮筋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小鼓发出声音;还有的想法让空小瓶发出声音等等。在物体发声的同时,注意有什么共同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学生通过在小组、班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三、拓展式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课本基本上都是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进行的,那么我们在进行探索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就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进行教学,在完成课程指示目标的同时,注重课堂拓展环节的开发。根据实际实施拓展式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意识以及科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学生也能够在拓展式学习的过程中联想生活实践,自主的完成对应的科学研究,并且举一反三,利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归纳总结,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进行拓展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举例来说,在《能量》课中用纸造一座“桥”这课教学过程中,除了按课本目标要求造桥及分析外,我们全班还拓展式完成集框架、拱形、纸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桥设计,集全班同学们的智慧去思考、去试验探索后最终完成高质量作品,在这个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探究意识进一步升华。
四、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
综上可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程序应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过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教师的引导应由强逐渐减弱。同时,由于教师在以前也没搞过“科学探究”,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理论,要多参加教研培训,积极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发布时间】2022/8/15 10:07:43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