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艺术环境与儿童发展

 

【作者】 谭润群

【机构】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艺术化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环境是幼儿学习、发展教育的重要资源。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能产生暗示,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的身上更为突出。为此,幼儿园的艺术化环境创设一直十分重要,长期致力于通过对环境艺术化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艺术化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性。
  关键词:纲要;环境;幼儿园环境;废旧材料;布置
  一、初步的环境审美感和情感
  首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要求幼儿广泛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环境不仅只是自然环境,更多的则是人工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工环境,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它需要教师、家长、社会之间的合作,让幼儿在参与中主动接受“在环境中的教育”,与此同时,积极地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己设计玩具,举办绿色展览、比赛、幻灯欣赏会,美化环境,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促进幼儿形成初步的环境审美感和情感。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
  其次,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儿童需要手、眼、脑的协调活动,他们需要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念,用语言表达感受、用手操作材料等,所以必须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环境。
  再次,幼儿园的美术环境是指幼儿园向幼儿提供自由欣赏和创造的外部条件,它使幼儿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术教育。“幼儿园的美术环境从空间和时间上可分为大的环境和小的环境。大的环境是指各班除活动室以外的公共空间,包括幼儿园建筑、室外活动场地、走廊、卫生间、睡眼室等:小的环境既美术活动角”。这些环境既是幼儿在园活动的物质条件与基础,又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所以,要充分发挥空间环境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价值。 
  二、教育环境的艺术化创设
  1、空间的创设 
  (1)要充分利用户外创设的环境。幼儿园户外空间环境创设,首先要考虑绿化,可种植四季树木花草,或以人造物作为点缀,也可因地制宜地作些艺术加工,又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做些微型建筑来加以美化前怕狼后怕虎环境,其次,总体上要有幼儿生活气息,色调要明亮,绘画的主题要配合幼儿园教育特色。
  (2)设置活动室中区域性活动时,可以根据不同区哉的特点,用不同颜色的卡通画进行划分。 
  (3)充分发挥房舍、设备和材料的功能睡房的布置要简洁,色调要温和平静,有利于幼儿休息;卫生间要保持洁净有序的特点。 
  (4)应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欣赏和创造的活动空间——美术角。在这里可以为幼儿备置一些可供欣赏的画册,以及美术创造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等,让幼儿在自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想象与创造,同时教师可适时适当地给予幼儿必要的启发与指导。
  2、幼儿园的墙面和利用 幼儿园的墙面布置从空间来看大致有外墙主墙面布置、楼梯及走廊墙面布置和活动室的墙面布置等。 
  (1)外墙主墙面的布置和利用 首先,外墙主画面的主色调和空间造型等要素应与幼儿园环境的整体面貌墨盒调一致。 其次,在主墙面的内容应蕴涵教育性,且适合幼儿的认知层次,其形象和色彩表达,应富有童趣。如:在外墙上,配以儿童画、卡通画或浮雕等形式布置,使之清新夺目。这样,即不失美感,又具有幼儿园的特点。 再次,在主墙面上可以布置一些富有教育理念的名言警句或本园的园训等加以适当的装饰点缀,给人以自然、简朴的感觉,并能体现幼儿园良好的精神面貌。 
  (2)走廊、楼梯的墙面的布置和利用 幼儿园走廊、楼梯的墙面环境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空间,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走廊、楼梯的墙面布置要以简洁为主。可以用颜料或废旧材料(海绵、泡沫塑料、棉花、彩布以及各种质地和颜色的彩纸等)制作一些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可用食物(如玉米、胡萝卜、各种水果等)或形象生动的小动物点缀装饰。可以用画框装裱一些教师、幼儿的作品和名家的艺术作品装饰,在走廊设置幼儿作品画廊,展示幼儿不同时期、不同手法的绘画、手工艺品等。还可以沿着楼梯墙面,设置画廊,悬挂工艺美术品或名人画,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艺术欣赏的空间,又有效地点缀了楼梯环境。对杰梯的防护栏,可在安全的前提下配合楼梯总体色调汕漆成不同的色彩或作些加工处理,做到富有童趣,方面自然,是幼儿的上上下下,不再是重复单调的环境。还可以设置能够反映幼教信息,家园联系,健康教育等栏目,使之成为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信息窗口。 
  (3)活动室内的墙面布置和利用 幼儿的活动室是重点布置的环境,怎样布置没有定则。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应紧密配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一幅好的墙饰,有的就是一个活生生教具。从这个意义上看,墙饰的布置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经常变化的。当然,这种变化有时是整体的,又有时是局部的。二是在形式和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采用教师绘制与幼儿作品展示相结合,平面式的墙饰与立体式的展台相结合,手工描绘装饰和实物照片相结合,自制与购置相结合等方法。例如:布置幼儿园活动室的墙面可以利用儿童或手工制品,也可以利用自制或购置的一些悬挂物;材质的选择可以是不同材质的纸,也可以是一次性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墙饰的种类可以是拼贴式,也可以是悬挂式的。口贴式墙饰是以墙面为底,用各种纸、布、塑料薄板等易加工材料经过剪、刻、撕、折、粘贴以及描绘等手法制作而成;悬挂式的墙饰主要是运用在活动室的门、窗等周围,用纸、绳等轻质材料做成枝叶、藤挂悬垂,也可利用废旧材料制成工艺品悬挂等。
  三、利用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从“促进幼儿发展”着眼,积极创设环境。这是幼儿园创设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调查、观察我发现:很多幼儿园环境布置表面看来整齐、美观,有的甚至花里唿哨,很具有观赏性,但实用价值不高。原因在于这种环境布置单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很少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布置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纠正上述偏差的根本办法,是端正环境创设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幼儿发展,并非为创设而创设,为美观而美观。《纲要》指出:“幼儿园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我们应围绕这一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环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墙面装饰中体现幼儿认知特点,色彩上以艳丽的纯色为主;造型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内容应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主。环境布置还应注重幼儿的年龄差异。小班幼儿活动室墙上布置多种不同情态的拟人化的动物比布置山水画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喜爱程度;中大班墙面以“我长大了”“升班了”为主题布置,配以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等画面,可以激发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2.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以小主人的身份与教师合作。环境创设仅仅由教师单方面策划、忙碌、布置好了之后,对幼儿说声“请进”的做法,是会在无形中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精神的。教师在创设境的过程中,如果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并请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不仅能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而且能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中,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布置教室。在一面墙上布置冬天的景象,在大树上挖许多可开关的洞让幼儿自己挑选,剪裁一些旧画册中的各种幼物图片,按过冬的方式,把各种动物图片分别摆在不同的地方。这样的环境布置就大大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
  3.支持、启发、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发现的欲望,探究的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发展,因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产生与环境互动的效应上。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提供的环境材料,都应积极支持、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时,我们要转变以往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丢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之间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到关注幼儿的探究、操作活动上来,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正确判断他们现有的发展水平,鼓励他们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环境教育的价值功能,体现《纲要》的精神。
  4.让幼儿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中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在活动中实现的,为他们提供熟悉的环境,促使幼儿的学习与探索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游戏中成长、锻炼中提高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农村相对城市而言,环境方面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但农村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是农村幼儿园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引导他们获得有关知识,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
  (1)利用大自然的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应积极利用农村的田野这个大课堂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春天开展“美丽的风筝”系列活动,由此来激发孩子们对放风筝的乐趣,让幼儿收集或自制各种风筝并带到幼儿园开个“风筝展”,让幼儿互相欣赏、讨论,然后带领幼儿去田野放风筝,孩子们在快乐的放飞过程中,会知道风筝两边要对称,风筝面与风筝的结构、大小轻重要适合,放飞时需逆向放飞的道理。
  再如,在清明节、端午节的系列活动中,可以先让幼儿了解一些关于清明节、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然后带幼儿到田野去挖野菜,尝试制作清明粑,包粽子等,有意识地将认识活动与风俗民情的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节日。还可以选机会让幼儿参加播种,拾稻穗等劳动。让幼儿认识不同时节里田野间的变化。认识扁担、锄、铲等各种农具及其作用,认识各种农作物,了解季节与植物的关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利用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活动
  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广泛联系各种适合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如带幼儿到果园、养殖场等农业生产基地参观;带幼儿到米厂去参观碾米机及工人们把稻谷碾成米的过程。孩子对把毛毛的稻谷放进去到出来白花花的大米很感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询问叔叔们,从毛毛的稻谷到白花花的大米需要几个程序。通过请教工人们,使他们明白碾米的过程,回园后,还可以安排他们自己动手搓一搓,削一削的活动,把稻谷碾成米,通过观察比较,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从谷到米的过程,孩子们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感受到了农村科技的发展。让幼儿亲身去体验、感觉、观察、探索,把乡土教材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使幼儿在具有农村气息的活动中,既感受长辈的聪明才智,又感受现代化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培养他们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农村美,在熟悉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总之,应遵循环境的气氛、色调统一和谐的原则去布置,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一种“隐形语言”,它能通过色彩、造型、空间布局的营造等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的感染,因此,幼儿园艺术环境的创设是否具有教育功能,是否富有儿童情趣,能否引起幼儿的参于意识,都将对其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成功教育》
  [3]《早期教育》

  • 【发布时间】2022/8/15 10:07:16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