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李新军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石孔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将提高有效性这个希翼变成现实惠及学生,我们必须弃传统“满堂讲”做法而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让课堂有更多互动生成,从而使课堂变成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的主阵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提高
  提高有效性是基于课堂教学的新课改的主题曲,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双减”背景下践行“提效提质”目标的事业追求。但由于受到思政教育领域一直以来的“师讲生听”的宣讲式教学模式影响,很多教师走不出“一言堂”的独揽模式而常常习惯于过多的分析,导致有效性因得不到学生主体支持而迟迟不能得到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不例外,仍然处于高耗低效状态,加之其内容空泛、脱离现实、教之手段单一,学生常常深感枯燥,因而学习有效性更不明显。在倡导立德树人的“五育并举”新课改实践的今天,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学了似乎跟没学都一样的效果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而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主体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全面践行新课标主体理念的当下,我认为最好的老师就应该加大兴趣培养力度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为此,我们应该利用能激趣的策略——情境创设来促进学生这一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乐于沉浸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一)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征创设语言情境。多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告诉我们利用故事创设语言情境不仅能趣化课堂、趣味内容,还能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受到激发而释放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学习的重要性”时我们可用“一个标点符号的重要性”的故事来创设语言情境:一位农户在一处僻静的菜地,经常被路过的不文明的人在那儿小便,导致他种的蔬菜不能成活,于是他便在菜地旁立了一块写着提示语的标牌——“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由于该农户没文化,在提示语上没有使用标点符号,一个好事的过路人便加了一个逗号,导致农户的本意完全改变了。请同学们看一下改过的提示语——“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通过这个故事,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小小的标点,就会如此神奇,更何况其他知识。因此,学习多么重要,我们心理应该有底了吧。这样以学生爱好或年龄特征来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使学生得到满足又可使教得到他们参与支持,良好的师生互动促进了教学有效性地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创设视听情境。以智能教学一体机为代表的多媒体在如今“班班通”全面完成的当下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了课堂的常态化特征。作为一线教师,随着信息化应用能力一提再提,就应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科技设备来助力课堂提效提质。比如《增强生命的韧性》导入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常常受挫有很多不如意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高中毕业生去应聘工作屡屡因为长相不好而受拒的场景,由此将学生带入到生命难免有挫折、怎样挖掘生命力量的思考中,这样的视听情境既真实促人思考,又能激发兴趣促进教学有互动,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搭建辩论平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践行方法
  写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思想要变成学生头脑中的道德践行方法既需要过程又需要现实实践锻炼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践行方法。现实中,我们常说要怎么怎么做,但学生真正遇到这类事情时却需要多种思考才能将书本上的思想变成有益的道德实践。比如在教学《我与集体共成长》中的“关心他人”内容时,就可设计“我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的辩论主题让学生对此展开辩论,从而明了在这种情景下的正确做法。甲方观点:现在社会缺乏正义感与正能量,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肩负起传承“互帮互助”的中华美德的重任,应该义无反顾地扶起老人。乙方观点:现在电视、网络经常报道,救人者反被讹的事件,导致很多人不敢做好事,为了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认为不能扶起摔倒的老人。通过双方举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的辩论方式,经过激烈辩论,最终形成一致结论:若遇上此类事件,第一时间拨打“120”求救,再积极拨打“110”求助,既在第时间让老人得到救治,也能传递正能量,更不会让自己受到伤害。这样教学实施不仅使空洞的知识活化了起来,而且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更具有效性。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效果,就是让学生有了较强的道德判断力和践行能力,能把良好的思想化为社会实践,做一个合格公民。当然,要达到这样效果,我们仅是思想教育,是不能为之埋单的,必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道德践行能力有锻炼之机,有培养之平台。例如,为了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我们可开展“我是文明小交警”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劝导行人过街应该走斑马线,并且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信号过斑马线;为了教育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通过开展“我为城市洁化出分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与环卫工人一起拾垃圾,并劝导乱扔垃圾的路人应该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验、运用,这样反复的实践,就会让学生把教材上的观念、课堂中的教育化为实际行动,成为一个道德践行能力较强的合格小公民了。
  总之,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作为执教的我们就必须弃传统“满堂讲”的高耗低效做法,要尽可能地创新策略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实施内容,促进师生互动。这样,不仅提高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还会让教师在教得快乐的同时也看到了学生学得轻松的美好画面。
  参考文献:
  [1]秦春媚,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中外交流,2019年。
  [2]姜智霖,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J].教育研究,2019年。
  • 【发布时间】2022/8/15 10:06:20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