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说明在新时代,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基于此展开分析,立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思考,先简要阐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改革和优化的对策,期待能够对广大教师同仁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思考,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但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人们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赋予的期待逐渐提升,需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能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改进和优化,完成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特点等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为了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始终站在生本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等都服务于学生课程的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引导的育人要求。
(二)主体性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只有给予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充足的尊重,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始终遵循主体性的育人原则,将学生课程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摆到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三)启发性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生成,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启发性原则的角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进行思考,将启发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灵活地对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问题等进行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科思维的培养,间接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或一个活动就能够完成的,其需要教师通过体系化的教学策略,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显性引导和隐性引导下,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其中在隐性引导方面,教师本身对课程教学的创新会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的创新,能够提升课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的创新,能够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学生的意识之中,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为了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加强对自身建设的重视,为科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为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和宣传。第二,加强对教学讨论工作的重视,不仅要与校内同学科教师进行讨论,还要能够走出学科和学校的局限。第三,加强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要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找到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采取工作的对策。
(二)创新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资源的丰富化建设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用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完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第一,教学资源的类型,要以图片和视频为主。图片和视频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内容载体,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引入。第二,在教学资源的内容方面,要注重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资源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价值。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画图工具绘画”的学习为主,在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快地定位不同的画图工具,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对学科内容的学习,还能更加有效地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突出学生课程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要求,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视,用更加科学、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突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学习中,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教学活动,优化学生课程体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优化学生课程学习的体验,同时也能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创设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完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外交流,2021,28(1):1449.
[2]邓亚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与写,2019,16(20):135.
[3]邢璐.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8,15(36):177.
[4]黄碧娟.小学英语课堂中巧用微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21,28(1):326.
[5]赵丽丽.“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堂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194-195.
[6]姚绍伟.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路径探头[J].中外交流,2020,27(6):196.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思考,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但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人们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赋予的期待逐渐提升,需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能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改进和优化,完成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特点等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为了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始终站在生本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等都服务于学生课程的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引导的育人要求。
(二)主体性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只有给予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充足的尊重,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始终遵循主体性的育人原则,将学生课程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摆到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三)启发性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生成,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启发性原则的角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进行思考,将启发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灵活地对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问题等进行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科思维的培养,间接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或一个活动就能够完成的,其需要教师通过体系化的教学策略,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显性引导和隐性引导下,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其中在隐性引导方面,教师本身对课程教学的创新会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的创新,能够提升课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的创新,能够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学生的意识之中,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为了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加强对自身建设的重视,为科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为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和宣传。第二,加强对教学讨论工作的重视,不仅要与校内同学科教师进行讨论,还要能够走出学科和学校的局限。第三,加强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要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找到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采取工作的对策。
(二)创新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资源的丰富化建设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用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完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第一,教学资源的类型,要以图片和视频为主。图片和视频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内容载体,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引入。第二,在教学资源的内容方面,要注重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资源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价值。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画图工具绘画”的学习为主,在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快地定位不同的画图工具,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对学科内容的学习,还能更加有效地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突出学生课程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要求,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视,用更加科学、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突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学习中,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教学活动,优化学生课程体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优化学生课程学习的体验,同时也能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创设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完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外交流,2021,28(1):1449.
[2]邓亚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与写,2019,16(20):135.
[3]邢璐.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8,15(36):177.
[4]黄碧娟.小学英语课堂中巧用微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21,28(1):326.
[5]赵丽丽.“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堂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194-195.
[6]姚绍伟.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路径探头[J].中外交流,2020,27(6):196.
- 【发布时间】2022/7/18 8:49:18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