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农村教学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现阶段的孩子压力很大,自杀、抑郁等情况时有发生,所以给学生减负刻不容缓。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新学期,新变化,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努力做出多项调整,推进“双减”政策全面落地。
关键词:双减;农村教学;实践;对策
“双减”和“5+2”政策是新学期国家教育部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推出的组合拳,“双减”不减质量,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农村教学需要拥有自身的特有的价值与方式,因地制宜,将成果实践在农村教学的土地上。
一、理解“双减”的目的: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减”工作是民心所向,是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态的关键举措,是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的题中之义。各地各部门思想认识要高度统一,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更强的决心扎实开展“双减”工作。工作举措要精准有效,切实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力度”与“温度”“治标”与“治本”三对关系。工作推进要握指成拳,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工作机制,营造浓厚氛围,以更强合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农村教学的现状问题
(一)社会支持匮乏
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投资,然而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弥补课程开发中的财政缺口。教育价值过分提倡城市化,忽略农村学生的需求,违背教育原则,脱离实际、脱离乡土。教育法制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缺乏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缺乏社会监督、问责、纠错机制,课程开发很难在实践中实施。
(二)学校开发课程的基础薄弱
农村教师流动性高且不稳定。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动性是很普遍的,导致无法按时按需填补、补充新鲜血液,破坏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缺乏相关知识的专家引领,开发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很难应用于实践,自我理论体系未必能够支持新的课程,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高。
(三)家庭教育囿于传统思想
农村家长大部分不闻事实前沿,误认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在做无用功,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产生十分强烈、抗拒的抵触情绪。农村父母通常不会关注教育理论,他们错误地认为发展、开发课程是徒劳的,这是对校本课程的强烈抵制。
(四)课后服务落实不到位
单一的资金来源,限制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发展空间。校内课后服务能得以正常开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有充足的师资力量.由于四点半课堂的社工人数较多以及课程压力,所以难以保证给学员辅导作业和开展活动的社会工作者始终如一,导致学员们们可能会有些许不适应。一方面,每位社工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也略有差异,另一方面,社工在辅导当天结束后未能及时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这就可能导致学生们对不同的社工产生的不同的认知想法。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农村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需提升教学意识
第一,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我国有许多教师,包括乡村小学教师在内,质量并不乐观,必须尽一切努力提高教师质量。第二,乡村小学教师必须积极适应角色的变化。变化是指教师从“接收者”转变为“开发者”。第三,理性思维的转变。职业兴趣和职业的挑战是寻求开发新课程的教师的驱动力。良好的心态对于教学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四,需要不断鼓励乡村小学教师去开发校本课程,在保持此前提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发展学校校本课程。在实施鼓励手段的时候考虑教师自身的自我激励和外部激励,不断通过经济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校教师提升教学意识。
(二)打造关于乡村的特色课程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课程必须继续弘扬本校历史文化结晶,这种文化在课程开发中积累,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室里使唯一的教学形式、场所,更需要打破书本知识是唯一内容。例如,乡村小学课程可能包括开发户外培训课程,让孩子们摆脱习惯“坐”学习习惯以及知识多样化,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通过个人经验的累积和主观感受。
(三)合理科学布置作业
老师精心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书写等因素把作业划分为“必做、鼓励做和选做“三个层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责任心、创新精神。要避免因作业过多或难度过大而出现的敷衍、抄袭问题。把握作业内容、形式和总量,严禁教师挪用挤占自习时间。设置综合自习满足学生自学要求。严禁教师在微信群,QQ群、短信和电话通知等方式布置家庭作业或要求家长批阅作业。
(四)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切实提高课后服务工作的质量。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学校通过带班领导检查、学生《调查问卷》、学生座谈、家长座谈等形式,及时了解课后服务进展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并对困难家庭给予适当的费用减免政策。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加强对话协商,主动征求家长意见,倾听其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全面开创家校合作的新局面。
在完成学科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农村教学可以进行素质拓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外出研学、劳动教育、体育活动等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指导和搭建平台,为全面育人提供载体,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切实抓好第三课堂。
结语
新时期,我们要以“双减”和“5+2”政策为着力点,继续秉持“和合共生”核心思想,通过抓实农村教学,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农村教学的现状正在逐渐变得更加完善,只要发动起各教师的开发积极性、完备教师的教学意识、转变教师的开发思维模式,以农村自然、人文、地理等资源作为辅助内容,相信,未来的农村教学必定能够培育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新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肖翊.“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J].中国经济周刊,2021(15):46-49.
[2]谈书.“双减”政策让素质类培训火了[N].重庆商报,2021-09-08(004).
[3]胡拥军.“双减”政策落地元年三亚中小学秋季开学新变化真不少[N].三亚日报,2021-09-02(004).
[4]褚清源,逄凌晖.改造我们的语文[N].中国教师报,2021-09-08(004).
[5]刘露.中学作文教学需走好“四步棋”[N].山西科技报,2021-08-27(015).
[6]阳莎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7]蔡青田.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3.
[8]程红兵.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明德样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1):12-19.
[9]屈文装,王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问题、成因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27-29.
[10]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21(12).
[11]陈先雨.日本儿童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的分析——以《放学后儿童综合计划》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
[12]程斯辉,熊熊.加强课后服务管理,推进“中小学生欺凌”预防[J].教育科学研究,2018(04).
关键词:双减;农村教学;实践;对策
“双减”和“5+2”政策是新学期国家教育部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推出的组合拳,“双减”不减质量,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农村教学需要拥有自身的特有的价值与方式,因地制宜,将成果实践在农村教学的土地上。
一、理解“双减”的目的: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减”工作是民心所向,是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态的关键举措,是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的题中之义。各地各部门思想认识要高度统一,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更强的决心扎实开展“双减”工作。工作举措要精准有效,切实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力度”与“温度”“治标”与“治本”三对关系。工作推进要握指成拳,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工作机制,营造浓厚氛围,以更强合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农村教学的现状问题
(一)社会支持匮乏
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投资,然而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弥补课程开发中的财政缺口。教育价值过分提倡城市化,忽略农村学生的需求,违背教育原则,脱离实际、脱离乡土。教育法制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缺乏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缺乏社会监督、问责、纠错机制,课程开发很难在实践中实施。
(二)学校开发课程的基础薄弱
农村教师流动性高且不稳定。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动性是很普遍的,导致无法按时按需填补、补充新鲜血液,破坏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缺乏相关知识的专家引领,开发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很难应用于实践,自我理论体系未必能够支持新的课程,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高。
(三)家庭教育囿于传统思想
农村家长大部分不闻事实前沿,误认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在做无用功,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产生十分强烈、抗拒的抵触情绪。农村父母通常不会关注教育理论,他们错误地认为发展、开发课程是徒劳的,这是对校本课程的强烈抵制。
(四)课后服务落实不到位
单一的资金来源,限制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发展空间。校内课后服务能得以正常开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有充足的师资力量.由于四点半课堂的社工人数较多以及课程压力,所以难以保证给学员辅导作业和开展活动的社会工作者始终如一,导致学员们们可能会有些许不适应。一方面,每位社工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也略有差异,另一方面,社工在辅导当天结束后未能及时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这就可能导致学生们对不同的社工产生的不同的认知想法。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农村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需提升教学意识
第一,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我国有许多教师,包括乡村小学教师在内,质量并不乐观,必须尽一切努力提高教师质量。第二,乡村小学教师必须积极适应角色的变化。变化是指教师从“接收者”转变为“开发者”。第三,理性思维的转变。职业兴趣和职业的挑战是寻求开发新课程的教师的驱动力。良好的心态对于教学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四,需要不断鼓励乡村小学教师去开发校本课程,在保持此前提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发展学校校本课程。在实施鼓励手段的时候考虑教师自身的自我激励和外部激励,不断通过经济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校教师提升教学意识。
(二)打造关于乡村的特色课程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课程必须继续弘扬本校历史文化结晶,这种文化在课程开发中积累,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室里使唯一的教学形式、场所,更需要打破书本知识是唯一内容。例如,乡村小学课程可能包括开发户外培训课程,让孩子们摆脱习惯“坐”学习习惯以及知识多样化,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通过个人经验的累积和主观感受。
(三)合理科学布置作业
老师精心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书写等因素把作业划分为“必做、鼓励做和选做“三个层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责任心、创新精神。要避免因作业过多或难度过大而出现的敷衍、抄袭问题。把握作业内容、形式和总量,严禁教师挪用挤占自习时间。设置综合自习满足学生自学要求。严禁教师在微信群,QQ群、短信和电话通知等方式布置家庭作业或要求家长批阅作业。
(四)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切实提高课后服务工作的质量。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学校通过带班领导检查、学生《调查问卷》、学生座谈、家长座谈等形式,及时了解课后服务进展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并对困难家庭给予适当的费用减免政策。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加强对话协商,主动征求家长意见,倾听其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全面开创家校合作的新局面。
在完成学科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农村教学可以进行素质拓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外出研学、劳动教育、体育活动等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指导和搭建平台,为全面育人提供载体,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切实抓好第三课堂。
结语
新时期,我们要以“双减”和“5+2”政策为着力点,继续秉持“和合共生”核心思想,通过抓实农村教学,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农村教学的现状正在逐渐变得更加完善,只要发动起各教师的开发积极性、完备教师的教学意识、转变教师的开发思维模式,以农村自然、人文、地理等资源作为辅助内容,相信,未来的农村教学必定能够培育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新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肖翊.“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J].中国经济周刊,2021(15):46-49.
[2]谈书.“双减”政策让素质类培训火了[N].重庆商报,2021-09-08(004).
[3]胡拥军.“双减”政策落地元年三亚中小学秋季开学新变化真不少[N].三亚日报,2021-09-02(004).
[4]褚清源,逄凌晖.改造我们的语文[N].中国教师报,2021-09-08(004).
[5]刘露.中学作文教学需走好“四步棋”[N].山西科技报,2021-08-27(015).
[6]阳莎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7]蔡青田.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3.
[8]程红兵.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明德样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1):12-19.
[9]屈文装,王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问题、成因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27-29.
[10]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21(12).
[11]陈先雨.日本儿童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的分析——以《放学后儿童综合计划》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
[12]程斯辉,熊熊.加强课后服务管理,推进“中小学生欺凌”预防[J].教育科学研究,2018(04).
- 【发布时间】2022/7/18 8:45:38
- 【点击频次】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