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

 

【作者】 李孝勇

【机构】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界牌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能让学生获取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思维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阅读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修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质量的阅读教学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浅议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以及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大大的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学生在阅读中还会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促使学生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自主的阅读,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生命的宽度,又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阅读是塑造人的手段,学生通过学校的阅读教学感知、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自我,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创新教学手段,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建立起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课堂,实现阅读教学质与量的飞跃,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初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同时更要彰显自己的教育智慧,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开展阅读教学,方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最后实现语文课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和目标。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阅读的前提
  定位精准且通过教学活动又能达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以及可实施的教学预设是保证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每堂阅读教学课一定要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以语文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为标准,目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实际情况、认知水平、心理特征,还要考虑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现有基础、兴趣爱好。只有设定这样的目标,选择与此对应的内容才能让学生阅读时才感兴趣,才会达到阅读的效果,也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课的目标。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汇总还要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适时的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目标,以期达到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课堂。
  二、构建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阅读的基础
  在现在的教学中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那么现在我们所说的开放性课堂就是任课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和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而仔细思考,精心准备,量身定制的一个“开放有序”而“有长可循”的一个动态教学过程,它通过开放的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与过程、小组讨论探究等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深化。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管采用开放式的阅读教学还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都要求尊重学生的自身差异和个性特点,设置学生可以达到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设置开放性、多元化、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思考,抽丝剥茧,营造一个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境,推动学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激起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共鸣,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参与度,从而学生的内心深处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激情、爱好、兴趣,从本质上让阅读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在预设教学目标的总指挥棒下,创设情境以及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讨论和探究中,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和看法等,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表现力和生命力,让学生在长期的阶梯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的获得新知识、人生感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阅读课堂教学应采用多元化、多方面的评价体系,而且最重要的是评价中要善于挖掘、发现学生阅读中与以往相比表现出闪光点,重点对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闪光点、好经验、好方法等进行总结、归纳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在今后的阅读学习积极倡导这些做法。
  三、营造基于情感的兴趣式阅读是阅读的保障
  语文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与作者感情的交互过程,如果教师能巧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朗读、品味、理解,就能使学生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进行阅读是要读深、读实、走进读者心灵的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只有身临其境的阅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才能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才能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思考问题,进而在教学的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寓教于乐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开展阅读课堂教学时我们经常借助一些视频、微课、音频和图片等为学生建立沉浸式的情景氛围,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带着情感趣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的目标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受益终身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人的阅读效率高不高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阅读习惯好那么他的阅读效率就高,阅读的效果也非常好,那么学生的成就感会大大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强。而当今的初中生自律性差是所有初中生的共性,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都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把培养阅读习惯的训练摆在第一位,长抓不懈,绝不放松,比如阅读前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因为规范的坐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还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动笔勾画精彩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想法、感受等习惯。
  五、建立自主阅读模式是阅读的目的
  在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提供阅读内容,完成练习或阅读后回答问题,教师在进行点拨,这样的阅读教学也能达到培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但学生没有进行独立的、有效的、深入的思考,从而效果并不好,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疲倦,进而讨厌阅读。唯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点燃学生阅读的欲望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也才会得到提升。比如我们每期可以举办阅读分享会,让学校的学生走上讲台,在课堂上、演讲比赛等分享个人阅读学习的资源、心得、体会等,这样可以的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欲望、兴趣、爱好等,点燃激情激发“内生力”让学生“主动学习”。
  六、增加拓展阅读是阅读的延伸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体系和教学计划[4],初级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始终具备这种优势。教师紧紧的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都很强的这个优点,依据教学进度拓宽拓展阅读的内容和资源,借助拓展的知识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阅读资源的丰富程度不仅影响学生阅读活动经验的积累,其本身的质量也影响着阅读活动中意义建构的品质[5]。
  阅读能促使学生养成专注的习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促进对问题的进行深层次思考,爱好阅读的学生可以培养他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质量、高效率阅读有助于学生目标的实现,也更能拓宽学生生命的宽度,这正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贺卫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本质、功能与问题消解[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7):72-78.
  [2]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李兰.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1,(3):12-13.
  [4]陈恒舒.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与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7):57-62.
  [5]李英杰.触及教学本质的阅读素养研究[J].语文建设.2020,(23):16-20.32

  • 【发布时间】2022/7/18 8:45:24
  • 【点击频次】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