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生由于心理和身体等因素,还不善于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教一篇课文,应该从哪里寻找问题突破?如何突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研究探究的问题,只有寻找好引导的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思维,才能引导学生怎样动脑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畅通。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教材来源;写作方法;引导突破;培养思维
一、从教材的来源寻找引导的突破
每一篇课文有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每一个作者有不同的写作目的,有不同获取材料的方法和途径,有的课文的布局谋篇甚至遣词造句往往受到材料来源的限制和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寻找引导的突破口。此如:《小站》,作者可能是坐车经过才发现的,而且是两次,一次快车,一次慢车,因为文章前两段就是写快车经过所见的小站,三至六段则写慢车停靠两三分钟所见的小站,而在短短的两三分钟为当然只能看到小站的表面现象,最后两段是车开后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怎样知道这个小站的?这个小站怎么样?这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就是从这里寻找到引导的突破口的。
二、从写作方法寻找突破,培养学生思维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篇课文有几处写得最细致,找出仔细读,体会这样写的意思。学生抓住了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细节描写,对文章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帮助拉车工人那一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语,想象鲁迅先生帮助工人时那种热情、体贴和细致的动作。再让学生想象当作者问鲁迅先生: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时鲁迅先生的神态: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疲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抓住这些描写得细致的语句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抓住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了。
三、文章结构特点寻找突破,启发思维
有的文章结构鲜明,就应该从结构引导启发。从内容上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关系全文结构的过渡段课文,如《伟大的友谊》一文时,我就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找到突破口;如我让学生读第四自然段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恩格斯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马克思?、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然后再问:这两种材料能不能倒过来安排?、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写什么?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思路。二是具有总分或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再见了,亲人》、《林海》;三具有明显线索的课文,就抓住线索突破。如《一个苹果》就抓住苹果,《小木船》就抓住了木船这一线索来引导。
四、从关键词语中寻找突破,启发学生思维
在教《猫》一文时,我让学生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开头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前面都说猫的性格古怪,可没说明可爱。我就抓住这个更字,启发学生动脑筋:为什么这里用上一个更字?上文是怎样为这个更字做铺垫的?下文又怎样写更字的?这样,一个更字就把文章的段落层次显示出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便突出来了。又如教《跳水》一文。一开始,让学生阅读,我就提出把二句中的风平浪静删掉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认识到这个词语的重要性,它是故事得以展开的条件。因为风平浪表水手们才能在甲板上,这才有逗猴子、抢猴子、追猴子,爬桅杆,发生危险,最后孩子得救,这一系列的情节的发生又是故事得以完满结束的条件,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有可能跳水得救。
五、从重点段落寻找突破,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篇文章的重点段是最能体现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如果我们抓住了重点段就很容易抓住中心的。如教《手》这一课,我就是从陈秉正的手是怎样的?开始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然后辐射出去,使学生认识到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的原因及陈秉正的手的本质特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超的农业技术本领的体现。
六、从疑难问题突破,启发思维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碰到了疑难问题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就豁然贯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炮兵陈地上》一文中,彭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彭总对团长的态度,判若两人;在《一分试验田》一文中,彭总是什么样的人?彭总为什么只要一分地做试验?为什么要精耕细筑;在《大理石街》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把础石街建筑的粗陋和磨制大理石工厂的艰苦劳动写得那样突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难以理解而又必须理解和急需解决的,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注意点拨,引导突破。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寻找引导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材来源;写作方法;引导突破;培养思维
一、从教材的来源寻找引导的突破
每一篇课文有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每一个作者有不同的写作目的,有不同获取材料的方法和途径,有的课文的布局谋篇甚至遣词造句往往受到材料来源的限制和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寻找引导的突破口。此如:《小站》,作者可能是坐车经过才发现的,而且是两次,一次快车,一次慢车,因为文章前两段就是写快车经过所见的小站,三至六段则写慢车停靠两三分钟所见的小站,而在短短的两三分钟为当然只能看到小站的表面现象,最后两段是车开后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怎样知道这个小站的?这个小站怎么样?这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就是从这里寻找到引导的突破口的。
二、从写作方法寻找突破,培养学生思维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篇课文有几处写得最细致,找出仔细读,体会这样写的意思。学生抓住了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细节描写,对文章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帮助拉车工人那一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语,想象鲁迅先生帮助工人时那种热情、体贴和细致的动作。再让学生想象当作者问鲁迅先生: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时鲁迅先生的神态: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疲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抓住这些描写得细致的语句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抓住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了。
三、文章结构特点寻找突破,启发思维
有的文章结构鲜明,就应该从结构引导启发。从内容上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关系全文结构的过渡段课文,如《伟大的友谊》一文时,我就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找到突破口;如我让学生读第四自然段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恩格斯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马克思?、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然后再问:这两种材料能不能倒过来安排?、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写什么?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思路。二是具有总分或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再见了,亲人》、《林海》;三具有明显线索的课文,就抓住线索突破。如《一个苹果》就抓住苹果,《小木船》就抓住了木船这一线索来引导。
四、从关键词语中寻找突破,启发学生思维
在教《猫》一文时,我让学生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开头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前面都说猫的性格古怪,可没说明可爱。我就抓住这个更字,启发学生动脑筋:为什么这里用上一个更字?上文是怎样为这个更字做铺垫的?下文又怎样写更字的?这样,一个更字就把文章的段落层次显示出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便突出来了。又如教《跳水》一文。一开始,让学生阅读,我就提出把二句中的风平浪静删掉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认识到这个词语的重要性,它是故事得以展开的条件。因为风平浪表水手们才能在甲板上,这才有逗猴子、抢猴子、追猴子,爬桅杆,发生危险,最后孩子得救,这一系列的情节的发生又是故事得以完满结束的条件,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有可能跳水得救。
五、从重点段落寻找突破,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篇文章的重点段是最能体现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如果我们抓住了重点段就很容易抓住中心的。如教《手》这一课,我就是从陈秉正的手是怎样的?开始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然后辐射出去,使学生认识到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的原因及陈秉正的手的本质特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超的农业技术本领的体现。
六、从疑难问题突破,启发思维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碰到了疑难问题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就豁然贯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炮兵陈地上》一文中,彭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彭总对团长的态度,判若两人;在《一分试验田》一文中,彭总是什么样的人?彭总为什么只要一分地做试验?为什么要精耕细筑;在《大理石街》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把础石街建筑的粗陋和磨制大理石工厂的艰苦劳动写得那样突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难以理解而又必须理解和急需解决的,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注意点拨,引导突破。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寻找引导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 【发布时间】2022/7/18 8:44:47
- 【点击频次】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