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成果分享

 

【作者】 孙学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由于几何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而小学生对于初次接触这一范畴还相对陌生,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并学会基本的几何图形构造和计算技巧,能为今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新课改更加重视训练小学生的基础数学计算思维和必要的运用技能,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内在认识、空间观念以及实际运用能力,而不再单纯地根据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教学,而是从多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并采用发散性课堂教学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学生切身地了解几何图形。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策略
  几何教学是指人们从各种日常生活物品中抽象出的基本图形,涉及基本图形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组合与操作问题,它的视觉效果和简易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转换能力。如何将学生的几何知识运用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天赋,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针对小学生的知识发展特点,在此分享了自己在几何教育上的一些成就,以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教学成果
  几何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将这方面的知识学好,将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会让他们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对数学失去兴趣。作为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几何。
  1.“就地取材”,以实物辅助讲解
  小学生在看待和理解现象的时候,思维普遍倾向于直观化和形象化,而这也正是他们难以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原因。为了削弱抽象性对小学生理解概念的不利影响,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概念的时候,应考虑引入实物,将抽象的表述转化为直观的展示。此举的实质是借助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将概念的抽象性降低至学生能够理解的水平,在提高概念教学效率方面作用显著。以长方体的概念为例,教师在进行简要分析之后,可考虑就地取材,选择身边属于长方体的实物来进一步说明。比如,教师可选择以数学课本作为辅助,按照下述步骤进行讲解∶首先,要求学生数一数数学课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数学课本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学生只需简单观察即可回答教师的问题,同时,数学课本还具有贴近生活的特点,学生观察的动机比较强,即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其次,结合数学课本来讲解长方体的概念,使学生明确面、棱和顶点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个步骤可将长方体涉及的名称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牢固记忆。
  2.利用表象帮助学生把握图形特点
  所谓表象,其实就是人们在想到某种事物时脑海中出现的形象。基于信息加工视角来讲,表象属于知识表征,特点在于形象性,而基于心理学视角来讲,表象则可以理解为是已知形象的再现。表象与小学生的形象化思维相适应,在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达到化简知识的目的,对小学生把握图形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表象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教师有计划的帮助学生建立。为此,教师需在教学中完成两个步骤∶其一,准备直观材料,帮助学生获得表象。其二,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加工,建立表象。以圆柱的概念为例,教师可依照下述步骤进行讲解∶首先,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实物属于圆柱。在学生踊跃回答时,教师应借助适时引导,来帮助他们完成对圆柱形象的加工,即使他们掌握圆柱的特点。如此一来,概念在他们眼中就成为了圆柱特点的归纳,理解和记忆会因此变得非常容易。
  3.通过对比来帮助学生准确区分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圆柱和圆锥,二者在名称上较为相似,同时也存在共同点∶底面都是圆形、侧面均为曲面。如果学生忽略了二者在底面数量及侧面展开图方面的差异,就会很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所以,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除了要想办法化简知识之外,突出不同图形的差异也是非常关键的任务。在这个方面,建议教师采取对比的方式展开教学。
  4.借助知识的关联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内涵
  人在理解新事物时对于原有知识的依赖性非常明显,小学生更是如此。因而,教师在引导他们学习新概念的时候,应善于利用旧知识,借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降低新知识的理解难度。对小学生来讲,旧知识是新知识的依附与支撑,所以,利用知识关联性进行概念教学的做法,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相吻合的,对他们理解知识很有益处。以平行四边形为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关知识属于旧知识,充当着平行四边形知识的依附体与支撑物。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就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旧知识开展新知识的教学,具体做法为∶首先,带领学生依次回顾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概念。这个环节的任务以建立表象为主,对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很有帮助。其次,安排学生进行一些验证活动。这个环节是学生根据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可为他们自主归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创造机会。再次,要求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异同。这个环节可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渡,是利用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的重要步骤。最后,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至此,学生对于新知识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概念不会给他们带来比较明显的陌生感与突兀感。
  5.注重课后总结,提高教学质量
  在完成了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之后,老师还要总结、分析、反思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几何图形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要分析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以达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尤其是在概念应用训练时,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掌握的不够扎实的部分,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加以弥补。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空间图形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与文化知识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空间图形的概念,并能更好地运用空间图形的概念。
  结束语
  本章所介绍的数学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思想、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注重数学知识的创造性创造和应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将教育的基础理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的考察。只有在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下,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实用的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郭素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微课开发与应用[J].天津教育,2019(3):2.
  • 【发布时间】2022/7/18 8:44:01
  • 【点击频次】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