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初探

 

【作者】 李玉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金沙江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心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良好品性和爱国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要。《十一五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可见,弘扬传统文化是国家战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体,它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面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主动承担起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神的责任。
  一、思想启蒙、弘扬传统文化
  在幼儿早期,一般家庭都会让孩子朗读、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童年时期孩子并不懂其中的含义,也无法甄别其中优秀的内容,但能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入小学学习阶段,若教师从其中甄选优秀的内容引导朗读和学习,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思想启蒙。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就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心静、眼看、口诵。弘扬传统文化,为孩子启蒙,不仅体现在工具上,更应该培养民族自豪感。小学初期,教育应在课本之外弘扬优秀历史,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中国的伟大,潜移默化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如可以讲述大唐盛世的万邦来朝,四大发明的伟大成就,四大名著的文化底蕴,两弹一星的安全保障,神州号的九天揽月等,小学初期弘扬传统文化,形成对国家的崇拜感和自豪感,这是对孩子思想最好的启蒙。
  二、立足课本,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要想立本课本,渗透传统文化,这就要求营造好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步骤中,而且这种氛围的营造不应该是表面化的,仅有形式上的参与,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融合,因为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传统文化的“形”,还要让他们领会传统文化的“神”。如《语文》课本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就讲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通过深挖教材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展示了中国什么样的传统美德等,引导学生联想当代有哪些类似大禹治水的事件。大禹治水等课文其实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利用好课文可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在教授如大禹治水这样的课文时,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绝佳时机。类似的故事反映出的传统文化情感和精神的魅力,也会让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受到熏陶,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留下烙印,达成立足课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为传承传统文化思想做好准备。
  三、适时户外,感受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生而言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或书本的传统文化渗透,还无法让学生完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伟大,毕竟小学生理解领悟能力有限,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表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才可能真正让学校领阅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助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到课文讲述到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研,在户外进行语文教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领阅传统文化的风采。若没有条件到课文讲到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情况,定期到具有历史气息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和讲解,现场教学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学生教育本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应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可利用暑假、寒假的时间带孩子实地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实地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感受国旗的庄严;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感受英雄的伟大;观赏秦始皇兵马俑,感受穿越时空的震撼等。适时户外,感受传统文化,更便于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四、灵活教学,传承文化精神
  小学阶段存在传承传统文化教育部分的教学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认识理解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深刻内涵与价值的挖掘,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的传授上,未能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感兴趣的内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成为空话。故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灵活教学,研究课文的深刻内涵及价值,使学生能够感兴趣,通过学习到的精神内核运用到自身的吃、住、行中,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小学阶段灵活教学主要有深挖汉字文化、详解古诗词、营造教学氛围等方式,深挖汉字文化及详解古诗词是我们常见并最容易做到的教育方式。在深挖汉字文化方面,如“里”字,大家熟知的是“里面”、“长度单位”的含义,但是“里”字还有“街坊”的意思很多学生就不了解了,“街坊”这个含义却是“里”字早时就有的含义之一,“里”字的金文上部是“田”,下部是“土”。这因为有田有土,就形成了居民聚居的地方,所以“里”的本义是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后从“聚居”又引申为居民单位,秦朝时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种含义在今天仍在使用,如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称呼某些居民单位为“里弄”,在农村称为“乡里”,学生们知道了“里”的原始意义,对于理解“街坊”这个词义就十分有帮助了。
  这种教学方式就更容易让传统文化被传承,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实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性的统一,便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正确的三观,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非常有必要。
  • 【发布时间】2022/7/18 8:38:06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