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作者】 杨 星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三百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历史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说明的能力是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进行初中历史教育的教师需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说明的能力上。因此,本篇文章将会更深层次的解析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的教学方法。初中的历史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鼓励他们自主完成历史的学习任务,通过自己对史料的分析,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历史解释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总是太重视课本内容,而并不知道该如何合理的运用历史资料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只会让学生死记课本内容,淡化了对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但在新的教育标准下历史老师的教课方式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对史料的利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从而促进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1、对历史解释能力和运用史料教学的深入解析
  历史解释是诞生于1942年的概念,但是在学术界对于历史解释一直没有能给出清晰的定义。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翻阅以后,对历史解释做出了如下的定义:它就是在现有明确的历史事实和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推理,进而对历史上的一些事物、现象和人物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评价。而历史解释能力,就是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现有的历史史事实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历史解释就是用史料作为根据,把你对历史的理解作为基础,对历史的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并且运用理性的态度去判断。”在新的教育形式要求下,初中的历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进行重点的培养。在现实当中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的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史料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对初中生进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方法
  2.1应用故历史故事开展教学
  ??随着时间的沉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而把这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开头,可以最大力度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在历史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以及存在的历史史实,在初中教学的历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对历史故事的解析,然后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深思,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商鞅变法”这一个历史知识点为实例。教师可以引入以下历史故事。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商勒(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陕西商县),后人叫他商鞅。当时的秦国,因远在西方,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便下令求贤,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他三次晋见秦孝公,对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办事,赏罚分明”。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甘龙说:“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商鞅驳斥他说:“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必须因时因事而异。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却能使国家强盛;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没有变革,却灭国了。可见,反古法者,无可非议;因循守旧的人却不值得赞扬。”他劝说秦孝公不要犹豫,要下定决心,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遵守旧习惯和老规矩。秦孝公很快颁布了新法。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战功的大小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老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因懒惰而贫穷的应入官府做奴婢。
  上述对商鞅变法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级探究,就可以深入明确商鞅变法所形成的过程和历史背景,以及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明确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同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商鞅这位历史人物。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路引导,帮助学生慢慢的对历史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并且使学生可以客观描述历史史实,并且依据历史史实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2.2引领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
  在进行历史授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适用于该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关材料选择,引导的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代入感并且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提供教学材料的时候,应该依据合理规范的原则,即选择较为客观和丰富且与教材内容相符的教学材料。
  结束语
  综上而言,历史解释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学科素质,所以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通过本文可以得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中,需要合理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历史素材,尽可能避免引入影视作品。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确保引用资料的真实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历史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并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74-75.
  [2]安伟峰.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17):44-45.
  [3]季芳.创设直观情境 提升思维能力——浅议初中历史图片史料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1):115-116.
  • 【发布时间】2022/7/18 8:36:59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