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探索小学语文课本短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
【正文】 利用探究性学习,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起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多元化创新学习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为此,我在学习自主合作编演课本短剧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探索小学语文课本短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课本短剧活动的可行性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环节,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因此,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把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今年我们学校语文学科开展了多种综合性活动课程的尝试,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次课本短剧活动,感触良多。
1、学生身边有可利用的课本短剧资源。
(1)教科书资源。许多课本短剧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改编的。比如《黄香温席》《母亲的手》《陈毅孝母》等。还比如《晏子使楚》《赤壁之战》《草地夜行》等都可以进行课本短剧的尝试。
(2)课外书资源。课本是小天地,课外书是大课堂,其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阅读课外书,就是投身生活。
(3)影视、网络资源。课本短剧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背景投影、旁白提示、朗诵配乐等,在整台演出中效果颇佳。
(4)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在课本短剧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包括乡土、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样在情感态度上有利于让学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学生心灵深处。
2、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鲜明地提出: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小报、课本短剧等活动。由此可见,搞课本短剧活动是有它的理论依据的。课本短剧能以多变的形式,多彩的内容激励学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本短剧教学能把“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语文课本短剧在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语文课本短剧应用中的问题。
首先,新课改之后,课本短剧的应用逐渐增多,但总体来看,课本短剧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占比很小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深远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新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不合理而产生的效果一般所造成的现象。现有的考评方式仍然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在课本短剧教学方式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在教学考评的压力下选择传统稳妥的灌输式教育,而舍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准备的课本短剧方式,因此造成课本短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仍较为少见。
其次,教师指导不当也是影响课本短剧教学方式应用的关键原因。初中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在编演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引导。然而,在初中语文的课本短剧教学中,教师极易由引导作用过渡到指挥作用,参与剧本的编演,安排整个编演的流程,使学生服从自己的安排来进行演出,这样就严重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传统灌输教育。新课改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尽管教师包揽安排的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会得到很好的“演”的效果,但没有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样的课本短剧教学方式也就流于形式。
2、语文课本短剧应用中针对问题的对策。
首先需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本短剧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应大力提倡多样化方式教学,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学成果评判标准。首先,教师应主动改变教学理念,适应多样化教学的趋势。其次,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合理适当地引导而非主导学生进行课本短剧编演。再者,文本内容戏剧化应忠于原著,厘清课本短剧内容的虚实关系。最后,教师应当建立相应的课本短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课本短剧编演的效果与不足,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并将其作为最终考评成绩的一部分。
三、课本短剧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
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短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短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
2、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喜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小学生的身心正发生巨大的变化。??
3、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兴趣。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学生正是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说明,但大部分是对话。表演时语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短剧这一形式不仅仅在语文这一学科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做人”与“成才”的整个基础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本短剧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看待课本短剧,积极开展课本短剧活动,且应该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活动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
一、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课本短剧活动的可行性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环节,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因此,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把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今年我们学校语文学科开展了多种综合性活动课程的尝试,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次课本短剧活动,感触良多。
1、学生身边有可利用的课本短剧资源。
(1)教科书资源。许多课本短剧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改编的。比如《黄香温席》《母亲的手》《陈毅孝母》等。还比如《晏子使楚》《赤壁之战》《草地夜行》等都可以进行课本短剧的尝试。
(2)课外书资源。课本是小天地,课外书是大课堂,其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阅读课外书,就是投身生活。
(3)影视、网络资源。课本短剧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背景投影、旁白提示、朗诵配乐等,在整台演出中效果颇佳。
(4)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在课本短剧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包括乡土、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样在情感态度上有利于让学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学生心灵深处。
2、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鲜明地提出: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小报、课本短剧等活动。由此可见,搞课本短剧活动是有它的理论依据的。课本短剧能以多变的形式,多彩的内容激励学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本短剧教学能把“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语文课本短剧在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语文课本短剧应用中的问题。
首先,新课改之后,课本短剧的应用逐渐增多,但总体来看,课本短剧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占比很小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深远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新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不合理而产生的效果一般所造成的现象。现有的考评方式仍然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在课本短剧教学方式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在教学考评的压力下选择传统稳妥的灌输式教育,而舍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准备的课本短剧方式,因此造成课本短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仍较为少见。
其次,教师指导不当也是影响课本短剧教学方式应用的关键原因。初中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在编演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引导。然而,在初中语文的课本短剧教学中,教师极易由引导作用过渡到指挥作用,参与剧本的编演,安排整个编演的流程,使学生服从自己的安排来进行演出,这样就严重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传统灌输教育。新课改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尽管教师包揽安排的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会得到很好的“演”的效果,但没有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样的课本短剧教学方式也就流于形式。
2、语文课本短剧应用中针对问题的对策。
首先需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本短剧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应大力提倡多样化方式教学,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学成果评判标准。首先,教师应主动改变教学理念,适应多样化教学的趋势。其次,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合理适当地引导而非主导学生进行课本短剧编演。再者,文本内容戏剧化应忠于原著,厘清课本短剧内容的虚实关系。最后,教师应当建立相应的课本短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课本短剧编演的效果与不足,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并将其作为最终考评成绩的一部分。
三、课本短剧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
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短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短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
2、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喜欢。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小学生的身心正发生巨大的变化。??
3、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兴趣。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学生正是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说明,但大部分是对话。表演时语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短剧这一形式不仅仅在语文这一学科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做人”与“成才”的整个基础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本短剧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看待课本短剧,积极开展课本短剧活动,且应该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活动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
- 【发布时间】2022/7/18 8:36:46
- 【点击频次】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