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多“动”、多“说”和多“看”的机会,并通过多“想”、等“学习表现”途径完成任务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开展;实践策略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教学,呼唤动手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合作交流实现学习分享。这是新课标更新学生学习方式而提出的新理念。然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较多,点缀性的探究活动虽然活跃了课堂,但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体验性,意义不大内容学习,更少了探索性、和开放性,使得原本生动的探究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一些教师把探究活动步骤包办替代。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问题意识不浓、刨根的探究思维不活跃,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不能形成创新个性。那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到底应怎样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的教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教学的探究性实践。下面,我谈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让学生有多“动”的探究机会
所谓多“动”,不是乱动,更不是盲动,而是有目的的学习行动。探究性学习中的“多动”,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发现中来,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教学就应抓住动作与思维关系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数学,这就有利于他们对概念、定义、公式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建立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要多设计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等活动,让他们在操作动手中学习,理解知识,内化获取建构知识,从而获得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例如,在教授“5的组成”时,我们可在诱思导向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把5根火柴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这样的“分一分”实践,很快就能得到“1和4”“2和3”两种不同的分法。在这动手操作中,直观的形象,给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鲜明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5的认识。再在师生共同对话中,得到进一步认识。
二、让学生有多“说”的探究机会
探究性学习中的多“说”,一是指在教学师生对话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看法,以及思想观点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探究性学习环节中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交流,这是生生间的对话。无论是师生对话的“说”还是生生对话中的“说”,都利于学生数学语言得到发展,而且还可以使数学语言由书本向个体经验的转变——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为此,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实践中,我们可采取听后说、学着说、照着说(又称模仿说)、个体说、集体说、同桌说、互相说等。多样的“说”,不仅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说”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而且,还能实现成果分享,经验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实现共同发展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有多“想”的探究机会
思、想源于疑,疑是思的发动机,是问的原因。古人告诉我们“学贵有疑”,而且“有疑就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也证明,有疑问学生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有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动力。而要让学生多“想”多“疑”,就必须体现“教学有疑”的思想,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营造宜疑问诱思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搭建思考平台,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实现学生勤于思考以及敢于探索的精神的培养目的。落实到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会想能思善疑”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勇于思想和敢于质疑”胆识,最后还要通过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乐想”带来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这样的教学,才能使“教有疑”思想发挥出重要作用,才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和信心。当然,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设疑应适当,让学生有“多想”的机会建立在“跳一跳”就能“摘桃”的基础上,以此为平台去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和探疑,才能使他们有“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学习收获。在学生多想释疑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导,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切忌代替和“一语中的”。
四、让学生有多“看”的探究机会
“看”也是数学学习的良好途径。在“看”的学习实践中,并不是要求学生站 在旁边当观众,看教师如何表演,看优秀学生的操作,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分析,最后在得出结论中构建知识,从而观察能力提高和学习成功的双向收获。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例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引导学生观察口诀表,要求学生横竖都看,通过观察并思考,寻找其中蕴含的规律。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在“看”中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努力做到“三个凡是”:凡是学生能探索而学的,教师决不帮忙替代;凡是学生能读懂的,教师决不“频频讲词”;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送秋波”。尽量腾出时间,给出空间,让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姿态参与到探索性学习中,从而获得数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福祯,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策略[J].新校园,201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开展;实践策略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教学,呼唤动手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合作交流实现学习分享。这是新课标更新学生学习方式而提出的新理念。然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较多,点缀性的探究活动虽然活跃了课堂,但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体验性,意义不大内容学习,更少了探索性、和开放性,使得原本生动的探究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一些教师把探究活动步骤包办替代。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问题意识不浓、刨根的探究思维不活跃,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不能形成创新个性。那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到底应怎样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的教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教学的探究性实践。下面,我谈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让学生有多“动”的探究机会
所谓多“动”,不是乱动,更不是盲动,而是有目的的学习行动。探究性学习中的“多动”,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发现中来,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教学就应抓住动作与思维关系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数学,这就有利于他们对概念、定义、公式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建立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要多设计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等活动,让他们在操作动手中学习,理解知识,内化获取建构知识,从而获得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例如,在教授“5的组成”时,我们可在诱思导向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把5根火柴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这样的“分一分”实践,很快就能得到“1和4”“2和3”两种不同的分法。在这动手操作中,直观的形象,给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鲜明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5的认识。再在师生共同对话中,得到进一步认识。
二、让学生有多“说”的探究机会
探究性学习中的多“说”,一是指在教学师生对话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看法,以及思想观点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探究性学习环节中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交流,这是生生间的对话。无论是师生对话的“说”还是生生对话中的“说”,都利于学生数学语言得到发展,而且还可以使数学语言由书本向个体经验的转变——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为此,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实践中,我们可采取听后说、学着说、照着说(又称模仿说)、个体说、集体说、同桌说、互相说等。多样的“说”,不仅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说”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而且,还能实现成果分享,经验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实现共同发展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有多“想”的探究机会
思、想源于疑,疑是思的发动机,是问的原因。古人告诉我们“学贵有疑”,而且“有疑就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也证明,有疑问学生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有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动力。而要让学生多“想”多“疑”,就必须体现“教学有疑”的思想,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营造宜疑问诱思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搭建思考平台,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实现学生勤于思考以及敢于探索的精神的培养目的。落实到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会想能思善疑”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勇于思想和敢于质疑”胆识,最后还要通过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乐想”带来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这样的教学,才能使“教有疑”思想发挥出重要作用,才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和信心。当然,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设疑应适当,让学生有“多想”的机会建立在“跳一跳”就能“摘桃”的基础上,以此为平台去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和探疑,才能使他们有“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学习收获。在学生多想释疑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导,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切忌代替和“一语中的”。
四、让学生有多“看”的探究机会
“看”也是数学学习的良好途径。在“看”的学习实践中,并不是要求学生站 在旁边当观众,看教师如何表演,看优秀学生的操作,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分析,最后在得出结论中构建知识,从而观察能力提高和学习成功的双向收获。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例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引导学生观察口诀表,要求学生横竖都看,通过观察并思考,寻找其中蕴含的规律。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在“看”中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努力做到“三个凡是”:凡是学生能探索而学的,教师决不帮忙替代;凡是学生能读懂的,教师决不“频频讲词”;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送秋波”。尽量腾出时间,给出空间,让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姿态参与到探索性学习中,从而获得数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福祯,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策略[J].新校园,2018年。
- 【发布时间】2022/7/17 19:26:58
- 【点击频次】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