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

 

【作者】 勾明富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弄桑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师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若教师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善于思考,从多角度区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考,“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在教育心理学中,我们知道内发性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但内发性的动机的核心是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假设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即便进行思考了,也只不过是属于一种被动的思维。因此,就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假设教师的提问内容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那么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时感到轻松和有趣,就能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或者巩固旧知识,从而教师也能及时的通过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呈现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  
  1、课堂提问的对象要明确
  当前有许多老师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很多老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得到精准的答案,他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是针对班级的优等生身上,或者为了使后进生在学习时不分散注意力,通常会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而把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抛给优等生进行探究。实践表明,老师的这种做法通常是没有办法突出知识的重点,从而很难活跃课堂的气氛,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老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宽广,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同时,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老师要依据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接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模式进行提问,这样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的问题便可以让学生明白“跳一跳,摘下那个人桃”的道理。
  2、课堂提问要注意度
  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取决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在设计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时,需要精心设计所要提出的问题,具有实质性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在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当问题过于简单时,学生就没有思考的空间,多数学生不思考就作答了。但问题难度太大时,就会超过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会让学生答不上来,时间久了很多学生看到难题就会直接选择放弃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难度要适中,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能独立思考。比如,在上一年级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老师把“5”和“4”这两个数写在黑板上,接着问:“同学们,这两个数哪个大,为什么?”这时,一位学生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出了五个圈,排成一排,然后在下面又画了四个圈,也排成一排。说道“五个圈比四个圈多了一个,所以5比4大。紧接着老师又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表示5大于4呢”?这时另外一名学生走到黑板前写下了“5→4”并解释道:“→”表示大的指向小的。”台下又一位学生说:“可以把箭头去掉,改为“>”。并解释道:“这也可以用来表示大的指向小的,但它更容易。接着老师再问:“刚才这两位同学用了不同的符号,他们都说所用符号都是几大于几。那么,同学们认为哪一个符号最合适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最合适,既简单又好写,而且也容易记忆(那边开口那边大)。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课堂提问要抓住关键
  问题的清晰度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思维方向的定位,也可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例如老师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时,引入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呢?”有的回答:“都是真分数”,有的回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样的提问并不明确,学生的回答也没有达到老师提问的意图。但如果老师的提问改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不可以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既明确,又问到了关键,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需要通分的道理。
  4、课堂提问要精而准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因此,好的问题是会花费老师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在充分吃透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起始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有效性,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有层次,老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应该能组合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能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既可以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严格训练思维。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不明白的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站在发挥形式的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甚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老师将若干个问题组合在一起,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一个优秀的老师的教学不仅仅只在于会将,更在于会问。 
  课堂提问不仅仅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的简单行为,而是与学生、教师、课堂气氛等紧密连在一起的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对老师来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课堂活力,增强与学生的交流等;对学生而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等。但现在多数的研究有的只是理论研究,缺少实践经验,有的只是实践总结,缺少理论基础,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应该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使教育教学研究更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
  • 【发布时间】2022/7/17 19:21:15
  • 【点击频次】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