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在凸显学生主体性中注重趣味教学情境创设,强化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趣味情境;培养能力;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人们在其实践中获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也越来越多。这些又作为新的指导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得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相比,越来越有着明显变化,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下面,我结合自身任教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其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趣味情境
新课改倡导趣味教学法,目的是激活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他们“乐知之”的动力内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乐意采取趣味教学法,途径就是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以此来实现激趣效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把课堂设置在操场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在这以前,个别同学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互相启发和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由此可见,利用小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二、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作为义务教育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服务的。数学教育也不例外,他只是学校教育诸多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为达到此目的而设置的教育活动之一。通过知识的掌握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三大能力是数学新课标规定的数学能力,而其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但是培养数学能力并非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数学课与其他课程一起担负着培养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不同职业,深入高一级不同门类学校,以至为人处事,以及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起的作用的一般能力。
2.一般能力:自学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构成学生的一般能力。
(1)自学能力。古今中外,任何学校不可能把学生今后所需要的知识都给学生准备好,都教给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只能学习最基础的一些知识,因此,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应培养起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或者深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就可根据自己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我们从事工作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出学校后学习的(主要是自学的)。因此,自学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将因此而受益终生。
培养自学能力,必须先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关键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能自学知识,而不必依赖老师讲,在老师的恰当帮助下,自己能看懂书,做起题,自信心就起来了,这事不要图省事而代做。
(2)创造能力:这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的升华,这是要促成这种能力升华,关键在对问题的“求精”与“求异”。有了“求精”与“求异”的精神,再有开动脑筋的习惯,虽然不一定就有创造,但创造一定来自“求精”与“求异”与开动脑筋。
3.逻辑思维能力:一切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领悟和一定程度的推理,不能只注重开始的概念和最后的结论,方法和操作步骤,这样才能通过知识学习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一般能力。
三、采用合作探究开展数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教与学方法,实施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增强立于不败之地的实践能力——合作方法和合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采取合作学习,同时组织探究于其中,即合作探究学习。
(一)组织有效探究活动。一是灵活采用探究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探究、既定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二是引领指导学生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环境,指导探究方法,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协作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收获。
(二)建立有效合作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开放性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一是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二是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三是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指导学习活动。
教育在前行,课改不止境。在课改深入推进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研,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积攒经验,为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找到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学科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让学生天天都能在“跳一跳”中实现进步。
参考文献:
[1]范荣云,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趣味情境;培养能力;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人们在其实践中获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也越来越多。这些又作为新的指导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得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相比,越来越有着明显变化,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下面,我结合自身任教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其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趣味情境
新课改倡导趣味教学法,目的是激活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他们“乐知之”的动力内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乐意采取趣味教学法,途径就是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以此来实现激趣效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把课堂设置在操场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在这以前,个别同学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互相启发和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由此可见,利用小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二、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作为义务教育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服务的。数学教育也不例外,他只是学校教育诸多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为达到此目的而设置的教育活动之一。通过知识的掌握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三大能力是数学新课标规定的数学能力,而其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但是培养数学能力并非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数学课与其他课程一起担负着培养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不同职业,深入高一级不同门类学校,以至为人处事,以及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起的作用的一般能力。
2.一般能力:自学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构成学生的一般能力。
(1)自学能力。古今中外,任何学校不可能把学生今后所需要的知识都给学生准备好,都教给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只能学习最基础的一些知识,因此,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应培养起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或者深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就可根据自己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我们从事工作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出学校后学习的(主要是自学的)。因此,自学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将因此而受益终生。
培养自学能力,必须先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关键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能自学知识,而不必依赖老师讲,在老师的恰当帮助下,自己能看懂书,做起题,自信心就起来了,这事不要图省事而代做。
(2)创造能力:这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的升华,这是要促成这种能力升华,关键在对问题的“求精”与“求异”。有了“求精”与“求异”的精神,再有开动脑筋的习惯,虽然不一定就有创造,但创造一定来自“求精”与“求异”与开动脑筋。
3.逻辑思维能力:一切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领悟和一定程度的推理,不能只注重开始的概念和最后的结论,方法和操作步骤,这样才能通过知识学习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一般能力。
三、采用合作探究开展数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教与学方法,实施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增强立于不败之地的实践能力——合作方法和合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采取合作学习,同时组织探究于其中,即合作探究学习。
(一)组织有效探究活动。一是灵活采用探究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探究、既定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二是引领指导学生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环境,指导探究方法,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协作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收获。
(二)建立有效合作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开放性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一是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二是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三是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指导学习活动。
教育在前行,课改不止境。在课改深入推进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研,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积攒经验,为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找到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学科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让学生天天都能在“跳一跳”中实现进步。
参考文献:
[1]范荣云,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2014年。
- 【发布时间】2022/6/20 9:24:27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