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苏 虹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民间游戏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民间游戏的课程资源,是构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为此,本课题基于新课程资源改革的视角,依据布鲁纳的构建主义理论,探讨以教师为开发者,以幼儿习得为中心,让民间游戏有效地融入园本课程的方法。在探索中寻求最佳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检验。事实证明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能激起幼儿的游戏热情,有利于幼儿的动手能力,锻炼幼儿的大脑,促进幼儿知识增长和智力开发,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学习能力构建。
  关键词:民间游戏;园本课程;探索与实践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内心系统性活动,它是儿童能力、思想以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身体运动,是儿童大脑的印象和兴趣的相互作用,是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正是如此,游戏是幼儿园常规教学的课程之一。然而幼儿对游戏活动是没有目的的非联系性的,而又好奇与冲动,头脑又“如白纸”,因而我们不能让幼儿漫无目的游戏。幼儿教师在开发利用民间游戏时,不是无目的给学生做游戏,而是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对民间游戏进行筛选,正确引导幼儿循序渐进的向正确的目标前进,让幼儿以动手游戏的方式形成游戏规则思维。游戏规则思维又反作用于游戏目标的形成和进一步激起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及创新,最终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构建,为以后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因而幼儿教师必须成为民间游戏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者,在实际运用中以幼儿的习得为标准。只有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才能使民间游戏的校外课程资源既有效的融入园本课程,从而能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浅谈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经验,与同行共勉。
  一、幼儿教师必须成为民间游戏的校外课程资源的探索者
  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要依据布鲁纳的构建主义理论和杜威的儿童游戏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但是幼儿头脑是“一片空白”,让幼儿识别民间游戏是否有利于学习,显然不合实际,因而民间游戏的课程资源开发关键是教师。
  (一)幼儿教师必须对民间游戏资源进行筛选。
  在学校周围民间游戏很丰富,它们载体形式多样,是我们成功开发民间游戏课程资源以服务于幼儿教学的支撑。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民间游戏资源,我们要让它们有效融入园本课程,为教学服务,幼儿教师就必须学会筛选。
  筛选以内容的是否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标准,如果不合标准,就不能入选。比如摔跤,这既是体育又是游戏,幼儿之间也常有互相摔跤嬉戏。虽然是正常的体育游戏项目,但我们制定园本课程时,不能纳入课程。因为摔跤是激烈的体育游戏项目,幼儿没有心理控制力,没有安全防范意识,是感情用事的,这就会摔伤或引起双方的矛盾。也就是说这个项目用在幼儿的年龄段,还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筛选时还要考虑到游戏项目的安全性,有太大安全隐患的项目不能入选。有些项目也有利于目前的身心健康,没有造成幼儿走向冲突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但安全问题又是一个考虑的问题。比如彝族的篝火跳舞,围着篝火跑来跑去,幼儿很喜欢很快乐,可以培养幼儿灵活的动作、健康的心理、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是这个项目也不能入选园本课程,因为幼儿没有安全意识,死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片空白,幼儿跌到火里受伤,甚至死亡,时有发生,为安全起见这个项目不能入选。
  总的来说,在筛选中,老师要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幼儿,让自己“幼稚的头脑”去寻找周围的民间游戏。只有这样才能筛选出幼儿喜爱的游戏项目,也只有幼儿喜爱,幼儿才能全身心投入游戏,才能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思维(暂时形象的游戏思维)。但同时,教师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研究好幼儿教育心理学,依照教育学的规律,以“成人眼光”来审视刚才选出的民间游戏项目,考虑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安全等因素,认为适合的游戏资源就保留下来,认为不好的就修剪去掉。幼儿教师只有让自己头脑在“幼稚”与“成熟”间不断切换,才能选出合格的民间游戏的园本课程资源。
  二、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要以幼儿的习得为中心
  民间游戏的园本课程资源,经过幼儿教师科学筛选之后,接下来就是用于教学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对民间游戏的课程开发是否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以幼儿的习得为中心,也就是以“学生的知识构建为中心”。这是布鲁纳构建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民间游戏能否成功融入园本课程的关键。幼儿习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对选出的民间游戏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幼儿习得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我们开发的民间游戏课程资源的成功的体现。我们知道幼儿辨认事物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没有抽象思维,没有功利干扰,我们选进来的民间游戏项目,只要能满足幼儿游戏心理所需,就能引起幼儿的冲动兴奋,幼儿就自觉动手游玩。幼儿以最纯洁的思想体现出来的兴趣,幼儿习得的知识是真实,我们选出的民间游戏也确实融入了园本课程,并且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二)能够锻炼幼儿简单形象游戏思维。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幼儿的头脑最初是一张白纸,成人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按这个学说,我们给幼儿什么样的游戏,他就玩出怎么样的人生。比如我们在益智区投放一点沙子,一把铲子,幼儿的游戏就挖水沟,或把沙子扬起,看沙子落下的情状,这样的游戏包含的思维量太少,幼儿的思维发展就缓慢。如果我们选了民间游戏的捉迷藏,在教室或操场上放一些遮挡视线的物体供幼儿捉迷藏。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寻找的人会想办法找到迷藏的人,思维早熟的幼儿还会总结出迷藏人的伪装规律;迷藏的人又想办法躲过寻找的人。诸如此类,带有朴素思维的民间游戏,让幼儿接触久了,对幼儿一生的思维养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能收录这些游戏于园本课程,并有效的用于教学,这就证明我们的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影响幼儿一生。
  (三)能使幼儿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幼儿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的课本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多少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当然学习和生活习惯很多,包括作息习惯、写字习惯、集中注意力习惯、思考习惯等等。但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之后,它就应该能培养出相应的学习生活习惯。比如在益智区投放了“钓鱼”游戏,幼儿就会想办法钓到“池”中的鱼,这就可以锻炼幼儿思考问题和集中精力的习惯。又如我们投放“拉木锯”的游戏,就是拿较硬的胶泥做成“木头”,拿塑料板做成“锯子”,让两个幼儿合力“锯断木头”,还可以进行比赛,看哪一组锯得又快又好。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要合作,要思考,要用力,更要耐力和耐心,这样游戏玩多了,幼儿的合作能力、爆发力、耐力、耐心都得到锻炼,存贮在幼儿的脑海中,形成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基础能力。从这些例子可知,民间游戏用于教学中,如果能够锻炼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而形成习惯,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民间游戏已经很好的融入园本课程,否则是失败的。
  众多的实践例子表明,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成功的融入必须是以幼儿的习得为检验标准。这是布鲁纳构建主义理论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顺应现代教学理念的。
  三、幼儿教师要学会编辑园本教材
  经过了筛选,实践的检验,还要对入选的民间游戏课程资源进行编辑。编辑之后,游戏项目之间才形成前后的逻辑关系,顺应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知识进步所需;硬件上才形成课本,才可以重复有效的利用。在编辑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输入文字、图片的插入、视频的制作,而是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进步,才能确定游戏编排的先后顺序。
  总之,民间游戏融入园本课程,必须遵循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规律,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教师为主导,才能开发出优质的园本课程游戏资源,才能提高园本课程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后完成幼儿知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美国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国 布鲁纳《教育过程》构建理论的有关章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彦福主编 《学会做课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指导 广西人民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2/6/20 9:23:51
  • 【点击频次】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