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作者】 余以快

【机构】 湖北省崇阳县桂花泉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问题;情趣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加以说明;再如小明到学校小卖部买一把铅笔和一把尺子。一支铅笔的价钱是5角,一把直尺的价钱是1元5角。小明付出5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明多少钱?通过生活的点滴,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踪影,更可以根据生活来看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又例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烧开水哪个便宜?校园环境布置设计方案?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知识点的理解与生活接轨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捕捉生活现象,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少年宫组织师生去科技馆参观,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知道怎么购票最划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四、捕捉生活素材,让学习过程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就应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超市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设的。教师可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就能联系课前观察的情景很容易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如此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学习应该是“书本中学数学”和“生活中做数学”并存,所以,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爱好。”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我们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力条件。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身。”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优化方案,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开展数学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所学的内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如应用讲故事,小小制作家,做游戏,模拟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教材中创设的情景是“小百货店”。我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进行“买卖”物品的交易活动。每次给多少钱,需要些什么物品,让他们自己交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开展小制作活动,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百宝箱,装自己的小玩具。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剪、拆、拼、贴后,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顶点、表面积、体积也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由于所开展的这些活动都是紧扣教材,又以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每个学生都有极高的参以兴趣,效果也较理想。所学的知识因及时得到应用,掌握得也较好。又如,教学“接近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场面:老师有165元,要买一个97元的录音机,老师还剩多少钱?(165-97)但老师付给营业员100元的整钞,老师现在还有多少元?(165-100)营业员找给老师3元,最终老师还剩多少元?你能根据老师和营业员的交易列出一道算式吗?这样,学生就可以列算式:165-97=165-100+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多减要加”这一法则,进而提升到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2005年《云南教育》出版社。
  [2]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魏汉生“学生策略初探”,《教育研究》1992年。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发布时间】2022/6/20 9:23:13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