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双减”政策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作者】 罗淞方

【机构】 广西玉林市大府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作为教师的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的同时更加让我们清醒的意识到作为教育者要想更多的办法去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双减”下,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效率成为当前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固有教学思维,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为语文课堂增添生机与活力。鉴于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内部辅助性教学手段逐渐兴起的辖现状,应强化教师信息化专业素质,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辅助语文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一、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变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电教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如我在教学《爱莲说》时,在导入新课部分就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古筝的音乐,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在朗读鉴赏部分,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同时配以动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钮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钮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例如在讲诗歌单元,诗中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虚无缥缈,远近相应……不论是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都包含着对立的和谐,展现着和谐美的身姿,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诗段。让学生在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引起心理的共鸣,领悟美妙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帮助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能力
  语文课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延伸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的文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是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身世,不同的自存空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困难。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知之甚少,胸怀报效之志的诸葛亮年龄渐长,而当时曹魏政权日益强大,恐“匡扶汉室”之夙愿难酬,愧对先主知遇之恩,因此“涕零”奋笔,出此名篇。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将当时三国鼎立局势图用幻灯的形式投放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文章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将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片断展示给大家,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诸葛亮忠心报国之志的认识;可以通过播放播音员课文录音,体味抑扬顿挫的魅力,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厚感情。
  三、促进知识内化
  信息技术应用在提供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教学信息的同时,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获取有关信息,提高认识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用平常教学手段方法说不清的含义,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展示思维过程,增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达到知识内化。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使其真正进入知识探究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达到知识内化。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对知识点的内化,还可以对课文中思想、行为的内化。在《爱莲说》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明了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但学生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忠同志为、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何寓意这个问题还是有些困难的。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通过利用课件设计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四面七瓣花分层地出现莲花上述七大特色,中间簇拥着圆形的花萼——君子。如首句“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之高洁,“中通外直”点名了君子的行为方正,正直等,直观形象地为课文作了总结,既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又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如在教学《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有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有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少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伟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使课堂形式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焕然一新,信息技术教学使课堂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这一切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的为学生服务,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 【发布时间】2022/6/19 17:32:26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