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根据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要求,我任教班级的李露露(化名,下同)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根据他的症状和班主任及家长的介绍,我认定他已经网络成瘾。于是我开始了自己平生第一次的心理辅导,经过科学的诊断,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李露露同学的上网行为得到了很好的自我约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基本上克服了网络成瘾。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网络成瘾;成效;案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拥有电脑的家庭越来越多(李露露的家庭就是这样),上网的条件越来越方便,然而,痴迷电脑游戏的中职生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一旦沉迷于电脑游戏,就难以自拔,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伊始,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网络成瘾的中职生。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李露露是我校12班的学生,据班主任王老师介绍,最近两个多月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变得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好像是每天都若有所思似的。考试成绩下滑很快,以前总是喜欢与其他同学打成一片的他,现在更多的喜欢独来独往。王老师多次与他及家长沟通,均不见效果。他上网,玩游戏,感到很过瘾,很开心,谁拦也拦不住,如果不让他玩,他会很难过,每天都不由自主地玩很长时间。王老师看我任教他班心理健康课程,又得知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报着一线希望,将李露露同学的这一心理健康问题交给了我。
我找到了李露露,请他坐在我的身边,倒了杯水给他,与他谈论起了电脑,谈论起了网络。开始他还隐瞒着什么,可是当他看到我的真诚的举动,他把心放下来了。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很喜欢电脑,对电脑操作很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更喜欢打电脑游戏,要是在双休日,他可以一天连续玩十几个小时。父母工作较忙(在县城开家小卖店,忙于店里的生意),由奶奶在家带孩子,奶奶很疼爱孩子,可以说他在家中就是老大,说一不二。
二、评估与诊断
我多次找到李露露同学,与其谈论电脑,谈论他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到其家里进行家访,再与同班同学了解情况,并根据我自己学习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知识,我暂时确定李露露同学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网络成瘾。为了确定正确的辅导方案,用下面的方法对李露露同学的网络成瘾程度进行了测试。
以下内容请选择是或否,内容有:
(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络,并且在下网后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是或否
(2)我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是或否
(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上网没有成功。是或否
(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上网时,觉得沮丧、脾气暴躁。是或否
(5)我上网花费时间比以前想象的长。
是或否
(6)为了上网,我甘愿冒风险。是或否
(7)我曾向家长、朋友等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是或否
(8)我上网是为了逃避或释放一些情绪,如焦虑、孤独、沮丧等。是或否
李露露同学已经选择了六个“是”,所以我诊断为严重的网络成瘾症。
初步分析如下:李露露同学网络成瘾的最初原因是想逃避现实,感到自己不能得到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父爱与母爱。他热衷于聊天、玩网络游戏。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表现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随着上网时间的增长,游戏在他的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玩游戏,他才能寻找到快乐,从而导致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习无精打采,成绩越来越差,爱独来独往。
三、目标及方案
为了消除李露露同学的网络成瘾行为,制定了如下三个不同阶段的方案:
(一)真诚沟通,转变想法或观念。
阶段目标:转变李露露同学对网络、学习的认识,为克服网络成瘾打下思想基础。
在真诚的谈话面前,我们就像是两个朋友一样,在谈话中他把从未与别人说过的想法,及他的上网经历,发生的事情都坦诚的展露了出来。经过多次与他沟通,发现他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明白其利与弊,有了想要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到认真学习的轨道上来的想法。
(二)制定契约,约束上网成瘾行为。
阶段目标:减少上网次数,控制上网时间。
正是有了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想法,根据心理健康辅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帮着他制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内容如下:
我,李露露,同意减少上网和玩游戏的次数和时间,具体如下:
1、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网的时间只能在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一段的时间内。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2、周六周日,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
3、任何时间不得去网吧或其他同学家中上网。
4、任何一次上网都必须先征得父母或奶奶的同意。
监督执行标准:
1、如果我违反了以上标准,如私自打开电脑或上网时间延长等,则在违反规定的第二天起,连续四天不能上网,还得打扫家里的所有房间。
2、如果我能连续一个星期遵守规定,父母或奶奶就必须给你五元零花钱。
3、如果我能一天不上网,父母或奶奶就发给我一个凭证(事先设计好的不上网凭证),积攒十个凭证,父母或奶奶就得带我去健身公园玩一次。
我愿意接受老师、同学和父母、奶奶的监督,配合父母、奶奶每天记录我的上网时间。
我们(父母和奶奶),愿意每天监督和记录李露露的上网行为,并严格执行以上规定。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李露露同学同意了以上行为契约,家长愿意为此配合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承诺。他们都在行为契约上签了字。
同时我告诉家长,要懂得电脑网络知识,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有效地的监督。不能只顾提供孩子上网所必须的硬件和费用,还应该即使跟孩子交流,要教育孩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学业,要谨慎上网,少玩网络游戏。要关心孩子的心理。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避免他们沉迷于网络。家长表示认同。
因为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在包含严格奖惩制度并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面前,李露露做的很好,在减少了上网次数与时间的同时,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与奖赏,他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更加自信了。
(三)重新制定契约,引导正确利用电脑和网络。
阶段目标:进一步减少上网次数与时间,并引导李露露正确使用电脑与网络。
适当进一步缩短李露露同学的玩游戏和上网的时间,并制定奖惩方法,用契约形式约束其执行,经过耐心谈话与沟通,引导他科学合理的利用电脑和网络,科学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学习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
四、效果评估
通过对李露露同学网络成瘾行为的认真分析与真诚的沟通,经过制定并执行以上三个阶段方案,李露露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和游戏,合理的利用网络,基本能够很好的分配学习活动和玩电脑及游戏的时间。李露露同学找回了自我,成绩明显提升,上课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愿意和老师同学及父母沟通与来往。心理健康辅导初见成效。
对李露露同学的这一网络成瘾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还没有结束,虽这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今后的辅导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相信,李露露同学会早日调整到一个很好的学习状态来学习。这次成功的“第一次辅导”给自己增加了更大的信心,为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自己的以后心理健康辅导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帮助更多的心理问题学生,使他们步入正轨,正常生活,正常学习,使他们及时调整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2]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3]刘颖等编著《心理健康辅导 团队训练》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4]王志超编著 《中小学心理问题个别辅导》?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8
[5]灵均 《在网络中生活》 《家庭教育》 2000年第5期。
[6]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民族出版社2005.8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网络成瘾;成效;案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拥有电脑的家庭越来越多(李露露的家庭就是这样),上网的条件越来越方便,然而,痴迷电脑游戏的中职生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一旦沉迷于电脑游戏,就难以自拔,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伊始,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网络成瘾的中职生。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李露露是我校12班的学生,据班主任王老师介绍,最近两个多月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变得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好像是每天都若有所思似的。考试成绩下滑很快,以前总是喜欢与其他同学打成一片的他,现在更多的喜欢独来独往。王老师多次与他及家长沟通,均不见效果。他上网,玩游戏,感到很过瘾,很开心,谁拦也拦不住,如果不让他玩,他会很难过,每天都不由自主地玩很长时间。王老师看我任教他班心理健康课程,又得知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报着一线希望,将李露露同学的这一心理健康问题交给了我。
我找到了李露露,请他坐在我的身边,倒了杯水给他,与他谈论起了电脑,谈论起了网络。开始他还隐瞒着什么,可是当他看到我的真诚的举动,他把心放下来了。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很喜欢电脑,对电脑操作很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更喜欢打电脑游戏,要是在双休日,他可以一天连续玩十几个小时。父母工作较忙(在县城开家小卖店,忙于店里的生意),由奶奶在家带孩子,奶奶很疼爱孩子,可以说他在家中就是老大,说一不二。
二、评估与诊断
我多次找到李露露同学,与其谈论电脑,谈论他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到其家里进行家访,再与同班同学了解情况,并根据我自己学习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知识,我暂时确定李露露同学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网络成瘾。为了确定正确的辅导方案,用下面的方法对李露露同学的网络成瘾程度进行了测试。
以下内容请选择是或否,内容有:
(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络,并且在下网后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是或否
(2)我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是或否
(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上网没有成功。是或否
(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上网时,觉得沮丧、脾气暴躁。是或否
(5)我上网花费时间比以前想象的长。
是或否
(6)为了上网,我甘愿冒风险。是或否
(7)我曾向家长、朋友等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是或否
(8)我上网是为了逃避或释放一些情绪,如焦虑、孤独、沮丧等。是或否
李露露同学已经选择了六个“是”,所以我诊断为严重的网络成瘾症。
初步分析如下:李露露同学网络成瘾的最初原因是想逃避现实,感到自己不能得到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父爱与母爱。他热衷于聊天、玩网络游戏。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表现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随着上网时间的增长,游戏在他的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玩游戏,他才能寻找到快乐,从而导致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习无精打采,成绩越来越差,爱独来独往。
三、目标及方案
为了消除李露露同学的网络成瘾行为,制定了如下三个不同阶段的方案:
(一)真诚沟通,转变想法或观念。
阶段目标:转变李露露同学对网络、学习的认识,为克服网络成瘾打下思想基础。
在真诚的谈话面前,我们就像是两个朋友一样,在谈话中他把从未与别人说过的想法,及他的上网经历,发生的事情都坦诚的展露了出来。经过多次与他沟通,发现他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明白其利与弊,有了想要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到认真学习的轨道上来的想法。
(二)制定契约,约束上网成瘾行为。
阶段目标:减少上网次数,控制上网时间。
正是有了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想法,根据心理健康辅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帮着他制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内容如下:
我,李露露,同意减少上网和玩游戏的次数和时间,具体如下:
1、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网的时间只能在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一段的时间内。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2、周六周日,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
3、任何时间不得去网吧或其他同学家中上网。
4、任何一次上网都必须先征得父母或奶奶的同意。
监督执行标准:
1、如果我违反了以上标准,如私自打开电脑或上网时间延长等,则在违反规定的第二天起,连续四天不能上网,还得打扫家里的所有房间。
2、如果我能连续一个星期遵守规定,父母或奶奶就必须给你五元零花钱。
3、如果我能一天不上网,父母或奶奶就发给我一个凭证(事先设计好的不上网凭证),积攒十个凭证,父母或奶奶就得带我去健身公园玩一次。
我愿意接受老师、同学和父母、奶奶的监督,配合父母、奶奶每天记录我的上网时间。
我们(父母和奶奶),愿意每天监督和记录李露露的上网行为,并严格执行以上规定。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李露露同学同意了以上行为契约,家长愿意为此配合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承诺。他们都在行为契约上签了字。
同时我告诉家长,要懂得电脑网络知识,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有效地的监督。不能只顾提供孩子上网所必须的硬件和费用,还应该即使跟孩子交流,要教育孩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学业,要谨慎上网,少玩网络游戏。要关心孩子的心理。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避免他们沉迷于网络。家长表示认同。
因为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在包含严格奖惩制度并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面前,李露露做的很好,在减少了上网次数与时间的同时,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与奖赏,他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更加自信了。
(三)重新制定契约,引导正确利用电脑和网络。
阶段目标:进一步减少上网次数与时间,并引导李露露正确使用电脑与网络。
适当进一步缩短李露露同学的玩游戏和上网的时间,并制定奖惩方法,用契约形式约束其执行,经过耐心谈话与沟通,引导他科学合理的利用电脑和网络,科学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学习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
四、效果评估
通过对李露露同学网络成瘾行为的认真分析与真诚的沟通,经过制定并执行以上三个阶段方案,李露露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和游戏,合理的利用网络,基本能够很好的分配学习活动和玩电脑及游戏的时间。李露露同学找回了自我,成绩明显提升,上课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愿意和老师同学及父母沟通与来往。心理健康辅导初见成效。
对李露露同学的这一网络成瘾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还没有结束,虽这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今后的辅导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相信,李露露同学会早日调整到一个很好的学习状态来学习。这次成功的“第一次辅导”给自己增加了更大的信心,为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自己的以后心理健康辅导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帮助更多的心理问题学生,使他们步入正轨,正常生活,正常学习,使他们及时调整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2]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3]刘颖等编著《心理健康辅导 团队训练》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4]王志超编著 《中小学心理问题个别辅导》?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8
[5]灵均 《在网络中生活》 《家庭教育》 2000年第5期。
[6]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民族出版社2005.8
- 【发布时间】2022/5/19 17:52:35
- 【点击频次】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