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艺术性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提高作业的艺术性,就需要我们从提高作业的多样性、趣味性和拓展性方面去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作业实践中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艺术性;设计;提高
课外作业是课内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设计好学生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设计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三个弊端,一是重数量。这种策略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让学生负担加重,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快乐;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较多,这种的后果就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伤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三是作业设计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复的作业模式麻痹了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了应付的习惯。在全面倡导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认为要从设计的艺术性提高上去突破,也就是要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作业设计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多样化需求。传统作业就是过于单一,不同学生都做同样的题目。这种不分个体差异的布置,让各个学力的学生都无法得到满足。我们知道,语文作业在小学阶段大都比较重视基础积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积累起生字、新词、才能组合成句子、段落和文章。因而,生字、新词的掌握、理解、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它们的掌握与运用,却又不能靠机械、呆板、枯燥的重复抄写来实现,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而且学习的效率也不会很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还会产生厌学心理。因而教师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应灵活变通,设计不同作业。
一是作业内容应难易适度。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存在智力发展程度、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知识接收习惯等不同因素,造成了他们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如果我们设计搞“一刀切”和统一布置,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现象。因此,在作业设计时,应注重难易结合、梯度设计,分层布置,让不同学生“按需”去完成,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相应作业。
二是作业类型应灵活多变。大家都知道不论多么有趣的事,如果连续、反复做也会失去兴趣。学生作业更是如此,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生字掌握,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机械重复的抄写。这样方法不仅加重学生负担,对学生身心无益,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是严重扼杀。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灵活多变,如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在运用中记忆、在动画中记忆等。
二、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新颖有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一样,也应该讲究新颖有趣,要让学生爱做作业,而不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学习负担。要新颖有趣,就得形式多样。实践中,我们常把作业设计成这样几种模式。
(一)“套餐”式作业。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把作业分成“A、B、C套餐”三类,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表演性作业。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这样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在创造艺术形象中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现行教材的教学中,很多课文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境性,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变为剧本,让学生通过创新表演再现课文。
(三)观察类作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责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课外作业实践中,也要引导学生去有目标的观察。例如,在教学《春蚕》一课前,我们就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蚕,写好观察所得,这样与所学新课进行对照,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四)查找性作业。这类作业主要是在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时而设计的。查找的内容有文章的背景、作者个人情况、相关作品,以及某个重要知识点等。设计这种作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深入理解一篇课文,为了扩大知识面,有时还可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参考资料。查找的平台有学校的图书馆、调查采访、工具性,但现在最常用的就是网络,通过百度搜索查找。
三、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拓展延伸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从读课内书延伸到读课外书,这就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简要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少年润土》就推荐他们看鲁迅的《故乡》;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就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给学生;教学《三顾茅庐》就介绍《三国演义》给学生等等,如此以来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总之,要提高课外作业的艺术性,我们就要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作业实践中去践行,就会从中获得作业兴趣培养,获得作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创新作业设计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主动去作业。
参考文献:
[1]梅长英,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四川教育,2019年。
[2]夏香花,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艺术性;设计;提高
课外作业是课内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设计好学生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设计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三个弊端,一是重数量。这种策略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让学生负担加重,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快乐;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较多,这种的后果就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伤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三是作业设计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复的作业模式麻痹了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了应付的习惯。在全面倡导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认为要从设计的艺术性提高上去突破,也就是要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作业设计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多样化需求。传统作业就是过于单一,不同学生都做同样的题目。这种不分个体差异的布置,让各个学力的学生都无法得到满足。我们知道,语文作业在小学阶段大都比较重视基础积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积累起生字、新词、才能组合成句子、段落和文章。因而,生字、新词的掌握、理解、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它们的掌握与运用,却又不能靠机械、呆板、枯燥的重复抄写来实现,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而且学习的效率也不会很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还会产生厌学心理。因而教师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应灵活变通,设计不同作业。
一是作业内容应难易适度。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存在智力发展程度、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知识接收习惯等不同因素,造成了他们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如果我们设计搞“一刀切”和统一布置,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现象。因此,在作业设计时,应注重难易结合、梯度设计,分层布置,让不同学生“按需”去完成,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相应作业。
二是作业类型应灵活多变。大家都知道不论多么有趣的事,如果连续、反复做也会失去兴趣。学生作业更是如此,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生字掌握,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机械重复的抄写。这样方法不仅加重学生负担,对学生身心无益,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是严重扼杀。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灵活多变,如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在运用中记忆、在动画中记忆等。
二、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新颖有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一样,也应该讲究新颖有趣,要让学生爱做作业,而不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学习负担。要新颖有趣,就得形式多样。实践中,我们常把作业设计成这样几种模式。
(一)“套餐”式作业。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把作业分成“A、B、C套餐”三类,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表演性作业。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这样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在创造艺术形象中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现行教材的教学中,很多课文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境性,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变为剧本,让学生通过创新表演再现课文。
(三)观察类作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责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课外作业实践中,也要引导学生去有目标的观察。例如,在教学《春蚕》一课前,我们就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蚕,写好观察所得,这样与所学新课进行对照,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四)查找性作业。这类作业主要是在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时而设计的。查找的内容有文章的背景、作者个人情况、相关作品,以及某个重要知识点等。设计这种作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深入理解一篇课文,为了扩大知识面,有时还可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参考资料。查找的平台有学校的图书馆、调查采访、工具性,但现在最常用的就是网络,通过百度搜索查找。
三、有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拓展延伸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从读课内书延伸到读课外书,这就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简要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少年润土》就推荐他们看鲁迅的《故乡》;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就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给学生;教学《三顾茅庐》就介绍《三国演义》给学生等等,如此以来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总之,要提高课外作业的艺术性,我们就要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作业实践中去践行,就会从中获得作业兴趣培养,获得作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创新作业设计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主动去作业。
参考文献:
[1]梅长英,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四川教育,2019年。
[2]夏香花,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的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
- 【发布时间】2021/12/4 14:41:28
- 【点击频次】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