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搞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吴杰穗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五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瑰宝,以凝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远的意境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经久不衰。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不小的比例。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智慧,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作者针对当前的古诗词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重视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优秀的诗词作品都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激发,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而发出的感叹,是其思想情感的外现。所以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诗,首先要对作者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自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一首诗产生的背景做详细的介绍,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对其个人遭遇都要做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而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为诗歌的背诵和理解打下基础。因此,充分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一诗时,教师应首先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已日渐衰落、风雨飘摇,但当时的达官贵人却全然不顾国家安危,深夜仍在花天酒地。有家不回、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位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悲愤异常: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体会不到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让学生自主朗读 
  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节奏、语速、语调等,三要读出感情。通过读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诵读要点,并对该诗词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悟诗中情感,还要把握诗的内容。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朗读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观点。这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我发现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然,读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读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尽情、尽兴地朗读,从而获得整体感悟。其次,要读出“花样”。如果一味用某种形式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比如:个体读与集体读相互映衬、男声(生)读与女声读相映成趣、学生读与老师读相互比较……还比如配乐读等等,都能激活思维,调动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打破了师生问候的常规,走进教室时边走边背,并用自身携带的小CD配上小提琴演奏的音乐《梁祝》。实践证明,这样读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还成功地将他们带入了诗的情感世界。几种形式读了之后,向学生提问:“曲中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情感?”结果学生的回答都非常准确。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还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达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三、揣摩句行,品味诗词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凝练,一字一句都饱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诗词的写作,每个字,每一行,都是诗人词人反复揣摩,经过多次对比后确定下来的。古人把这种词语的选择过程叫做“炼字”。古语“吟成一句诗,捻断数茎须”只说就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讲究。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就是经过反复推敲得出的,相传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但觉得“到”字不好,又改为“过”,然后又改成了“入”,后还曾改为“满”。经过了十几次改动,最后才改为“绿”。一个“绿”字,更加生动地写出了春的形象,为大家所传诵。从这个例子中明显都可见古诗词中字句的凝练准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关键字词,从而从关键中感受诗词语言的凝练美,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以比较升华感悟 
  古诗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之所以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且久经不衰,更多的是因为其经典的表达形式和较高的意境,而这也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相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于古诗词更多的是节奏和情感的体验,真正的感悟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外力。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采取比较教学的手段来强化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和掌握,深化学生的感悟。如:笔者在教学中将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辛弃疾的《破阵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作者的朝代都是宋朝,时局都动荡不安,他们都爱国,命运都一样的坎坷,都想要在那样动荡的社会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都有着理想抱负。其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分析两者的区别,感悟不同诗词的不同意境、表达手法、情感等。从而让学生更清楚的感悟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的细腻,表达的委婉;辛弃疾诗词的大气豪迈等。以比较来深化感悟,形成自我诗词学习的知识链,提升自我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性。
  五、学习习惯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古文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为此,引导学生利用富余的课外时间积极拓展是重要的渗透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初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课余休息时间阅读一些诗词,探讨一些美文,有助于学生放松情绪。另一方面,学生无形之中接触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同一篇文章,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解读,不同阅历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教育的多元性与拓展性。语文解题过程中,有一定的方法技巧,但答案并不唯一。语文教学,应当是百花齐放、学思并举的开放场景,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墨守成规。笔者认为,“理解思路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诚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教学中,倘若只抓住这句不放,非要深究欧阳修“意之所在”,其实并不合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优美的句子,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悠然神往、心旷神怡。让学生感知到文言文的“美”,产生内心的渴望与向往,应是更佳的教学。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教师重视引导,不走过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一定会提高。 
  • 【发布时间】2019/8/7 20:26:59
  • 【点击频次】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