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导入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能否把握好新课的导入,是整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新课导入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和简洁性。新课导入得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激励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探求心,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既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又可以保证授课效果,同时还可起着新旧课之间的衔接作用。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更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新课教学开始之前,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呢?怎样才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思想,巧妙而又富有情趣的导入新课呢?下面我将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合理情境,启发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但是,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呢?首先,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精心组织,巧妙构思,使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学习新课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新知识。再次,教师要利用情境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迅速地将心从巧妙的情境中收回到课堂中。例如在讲解《博客信息发布》中的《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通过小张与小李两位同学的QQ聊天创设问题情景,问题为“小张将排版好的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他想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小张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吗?”通过教师这么一问,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便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二、复习导入法
许多信息技术的老师 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有些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不是那么重视,加上信 息技术课课时又少,一个星期就有一节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下节课回 来可能都忘记了。孔子说的好“温故而知新”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 习,可以加深同学们的记忆,使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得已巩固,然后再 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应抓住新旧知识和旧知识 的衔接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使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有一个过 渡的衔接。通过这样复习导入后,学生就容易进入到学习状态。
三、直接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阐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大纲式地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种直奔主题的方法能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很快进入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讲、练、讨论、作品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不断强化和巩固重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使用frontpage创建站点时,教师可直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展示学习目标:①掌握创建站点的方法;②熟练规划文件的存放结构。这种直白的导入方法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强的导向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对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四、设疑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这种导入方法就叫做“设疑导入法”。
五、趣味导入法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自然就成为一种轻松、愉快、高效的事情了。我上课时经常采用猜谜语、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学习计算机安全使用道德时,我给学生们讲述计算机病毒引发的许多事例,比如,1988年11月2日,美国国防部的六千多台电脑突然停止运行,它影响了美国包括政府、学校、研究机构等,这次病毒入侵,造成美国经济损失达9600万美元。这就是一次严重的违反计算机安全使用道德的事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看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就意识到了计算机安全使用道德的重要性,轻而易举的导入了新课,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单纯地给学生讲相关知识点,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作品导入法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出示某一作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导入新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灵活变通的教法才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固定的教法,不变的套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导入的设计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灵活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导入设计,都必须体现新、奇、巧的特点,做到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更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新课教学开始之前,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呢?怎样才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思想,巧妙而又富有情趣的导入新课呢?下面我将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合理情境,启发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但是,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呢?首先,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精心组织,巧妙构思,使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学习新课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新知识。再次,教师要利用情境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迅速地将心从巧妙的情境中收回到课堂中。例如在讲解《博客信息发布》中的《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通过小张与小李两位同学的QQ聊天创设问题情景,问题为“小张将排版好的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他想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小张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吗?”通过教师这么一问,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便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二、复习导入法
许多信息技术的老师 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有些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不是那么重视,加上信 息技术课课时又少,一个星期就有一节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下节课回 来可能都忘记了。孔子说的好“温故而知新”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 习,可以加深同学们的记忆,使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得已巩固,然后再 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应抓住新旧知识和旧知识 的衔接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使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有一个过 渡的衔接。通过这样复习导入后,学生就容易进入到学习状态。
三、直接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阐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大纲式地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种直奔主题的方法能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很快进入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讲、练、讨论、作品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不断强化和巩固重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使用frontpage创建站点时,教师可直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展示学习目标:①掌握创建站点的方法;②熟练规划文件的存放结构。这种直白的导入方法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强的导向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对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四、设疑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这种导入方法就叫做“设疑导入法”。
五、趣味导入法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自然就成为一种轻松、愉快、高效的事情了。我上课时经常采用猜谜语、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学习计算机安全使用道德时,我给学生们讲述计算机病毒引发的许多事例,比如,1988年11月2日,美国国防部的六千多台电脑突然停止运行,它影响了美国包括政府、学校、研究机构等,这次病毒入侵,造成美国经济损失达9600万美元。这就是一次严重的违反计算机安全使用道德的事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看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就意识到了计算机安全使用道德的重要性,轻而易举的导入了新课,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单纯地给学生讲相关知识点,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作品导入法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出示某一作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导入新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灵活变通的教法才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固定的教法,不变的套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导入的设计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灵活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导入设计,都必须体现新、奇、巧的特点,做到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 【发布时间】2019/8/7 20:20:56
- 【点击频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