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高中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这一学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教学计划,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应做到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完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高中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这不仅由于数学在高考中占比很大,还因为数学能力在学生思维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创新,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高中数学的内容体系比较庞大,理论知识、相关的概念与公式较多且比较抽象,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数学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多练习才能很好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1.培养学生客观分析能力与解题意识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理解不了所讲的数学理论知识、公式、习题等重点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难以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解题的能力。基于此,笔者通过自身经验认为应该先从培养学生的解题意识与客观分析能力入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掌握好数学理论知识,将数学公式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地提升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算法初步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出程序框图、有关算法的动态图,配合音频与视频,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客观分析能力与解题意识,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数学的相关解题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4]。以往的课程是教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现如今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法教学,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探究问题,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去思考,自主地提高自身的发散性思维。
二、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解题方法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很多问题不仅可以用函数来解决,还可以利用画图形来进行更直观的观察。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能力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方面展开日常教学,如在进行解三角形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三角函数的了解与运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图形进行观察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2、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
在学生解题时,往往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来源于多方面,如审题不仔细、对知识点不熟悉、计算错误等,这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错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改正。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只有看懂了题目,学生才能够正确进行该题的分析,如判断函数y=x3,x∈[-3,-1]的图像的所在象限,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忽略了x的取值范围,很容易根据平时所学函数的图像来进行判断,从而解题错误。其次是对学生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错题来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深入理解该类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避免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3、结合新课程数学试题特点,把握解题能力培养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高中数学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都做出了调整,但是在基本知识点和教学框架上没有太大变化。新课程改革强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实现创新教学目标,我们结合课改的背景的试题内容和侧重点变化可以看出,当前的高考数学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会出现部分“难题”,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是没有脱离教学框架。因此当前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还是应该以学生的基础夯实和技能提升为基本方向。例如,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b,c>0。此题就可以利用反证法进行计算,假设如果a=0,则abc=0,与abc>0矛盾,所以a=0不可能。如果a<0,那么由abc>0可得bc<0。又因为a+b+c>0,所以b+c>-a>0。ab+bc+ca=a(b+c)+bc<0,與已知相矛盾,因此a必然大于0,同理可证b、c均大于0。
4、通过信息教学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过于复杂和庞大,加之相关的概念性理论过于抽象,其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公式的转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数学习题可以进行客观的分析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解题意识,快速掌握数学公式和理论的运用。例如:教师在《算法初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将相关的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等数学知识以动态图像以及音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为解题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5、明确数学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促进学生规范意识的形成
良好的规范意识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保障,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注重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规范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意识基础。
明确的解题思路是数学解题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将此项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路,为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直线与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先要求学生掌握好直线有关的斜率、倾斜角的定理与公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一章节中的直线斜率、倾斜角、交点坐标、方程与距离公式等知识。
结语
在高中时期,数学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思维培养的基础上,解题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教学将数学思维逐渐渗透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成浩.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09):47.
[2]庄海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08):142.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高中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这不仅由于数学在高考中占比很大,还因为数学能力在学生思维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创新,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高中数学的内容体系比较庞大,理论知识、相关的概念与公式较多且比较抽象,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数学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多练习才能很好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1.培养学生客观分析能力与解题意识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理解不了所讲的数学理论知识、公式、习题等重点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难以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解题的能力。基于此,笔者通过自身经验认为应该先从培养学生的解题意识与客观分析能力入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掌握好数学理论知识,将数学公式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地提升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算法初步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出程序框图、有关算法的动态图,配合音频与视频,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客观分析能力与解题意识,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数学的相关解题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4]。以往的课程是教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现如今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法教学,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探究问题,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去思考,自主地提高自身的发散性思维。
二、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解题方法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很多问题不仅可以用函数来解决,还可以利用画图形来进行更直观的观察。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能力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方面展开日常教学,如在进行解三角形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三角函数的了解与运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图形进行观察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2、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
在学生解题时,往往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来源于多方面,如审题不仔细、对知识点不熟悉、计算错误等,这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错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改正。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只有看懂了题目,学生才能够正确进行该题的分析,如判断函数y=x3,x∈[-3,-1]的图像的所在象限,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忽略了x的取值范围,很容易根据平时所学函数的图像来进行判断,从而解题错误。其次是对学生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错题来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深入理解该类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避免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3、结合新课程数学试题特点,把握解题能力培养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高中数学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都做出了调整,但是在基本知识点和教学框架上没有太大变化。新课程改革强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实现创新教学目标,我们结合课改的背景的试题内容和侧重点变化可以看出,当前的高考数学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会出现部分“难题”,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是没有脱离教学框架。因此当前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还是应该以学生的基础夯实和技能提升为基本方向。例如,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b,c>0。此题就可以利用反证法进行计算,假设如果a=0,则abc=0,与abc>0矛盾,所以a=0不可能。如果a<0,那么由abc>0可得bc<0。又因为a+b+c>0,所以b+c>-a>0。ab+bc+ca=a(b+c)+bc<0,與已知相矛盾,因此a必然大于0,同理可证b、c均大于0。
4、通过信息教学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过于复杂和庞大,加之相关的概念性理论过于抽象,其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公式的转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数学习题可以进行客观的分析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解题意识,快速掌握数学公式和理论的运用。例如:教师在《算法初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将相关的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等数学知识以动态图像以及音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为解题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5、明确数学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促进学生规范意识的形成
良好的规范意识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保障,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注重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规范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意识基础。
明确的解题思路是数学解题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将此项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路,为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直线与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先要求学生掌握好直线有关的斜率、倾斜角的定理与公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一章节中的直线斜率、倾斜角、交点坐标、方程与距离公式等知识。
结语
在高中时期,数学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思维培养的基础上,解题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教学将数学思维逐渐渗透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成浩.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09):47.
[2]庄海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08):142.
- 【发布时间】2019/7/2 18:30:11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