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 “真假参与”现象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存在着一些“真假参与”现象。这些现象值得大家的关注,为此,笔者就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真假参与;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准确界定,存在过度使用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在理论上未对合作学习的本质进行深刻理解,造成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同时,一些老师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手段而手段,不是从授课内容实际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合作学习方面还存在着过度使用的现象,过度使用合作学习会导致策略的失效。
2.教师对角色定位缺乏准确认识,缺少必要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教师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他们忽略了教师在这一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和过程中的多元角色定位。一些老师缺乏对学生如何交流的指导,在小组活动中交往活动的监控以及对学生合作技能培养的技能。
3.学生出现“真假参与”现象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首先表现在有些学生不愿合作,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不愿与他人分享成功,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很多,好学生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往往只是假参与,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而是成了听众,导致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生未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甚至消极抵制,出现这些状况,一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二是教师未进行必要的合作技能训练;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竞争取胜。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假参与现象”解决策略
我分析了在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三类较为典型的假参与现象,对课堂中的此三类假参与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摸索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C层次学生中的典型假参与——完全不参与。
具体现象:此类学生主要是由于之前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新知自己学不懂,又不敢说,不敢问,慢慢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勇气与兴趣。
引发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一直提不上来,上课做其他的事情,开小差。
解决策略: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1.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发现他们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改革评价机制。采用分层评分、小组捆绑式评价或实物奖励等措施,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从而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抵消懈怠情绪,不爱答问的C层次学生展示加分是一般学生的2倍,让组员全力教他,让他们在组内试讲,尝试到真正参与、展示的甜头,慢慢地使他们始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二)B层次同学中的典型假参与——表象参与。
此类学生我们又把他们分为以下两类。
1.似懂非懂。
具体现象:形式上的参与,学习动机不明确。此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表现为“形”象“神”不在,看似与本组同学凑在一起,但是只是为了让本组多加分,并未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只是一时的表象配合,没有经过大脑的深层思考,偶尔作秀,所学知识课后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发结果:这类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全面,一知半解,对易错的地方没有引起注意,知识的重、难点没有突破,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提不上来,这样慢慢地就会丧失自信,不敢上台参与展示。
解决策略: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3)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坚信小组合作学习比单纯教师传授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发展,要潜心研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大胆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切忌浅尝辄止。
2.不懂装懂。
具体现象:问题并不懂,但是不提问,以懂者自居。第一种现象:人云亦云,自己并不懂,往往回答问题后,(下转第71页)(上接第56页)追问他“为什么?”他就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第二种现象:或者因为提问能加分,而不断提问,但自己的问题是否懂了,则不是他注意的,这种只重提问不重对问题的结果的探究,本末倒置,学无所成。
引发结果:此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会逐渐减弱,以至养成“等食吃”的懒惰习惯,同时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学习成绩出现了滑坡。
解决策略: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1)培养自信。对“不懂装懂”的学生不要进行谴责,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还要主动安慰、关心和鼓励。
(2)家校联系。在家校平台上发信息给家长,了解这样的孩子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3)加强预习。对这样的学生预先打好招呼,一定强调他们要回家预习。
(4)加强检查。老师在课中要刻意给机会让这些孩子展示,鼓励他们大胆展示,当堂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课中未过关的课后要及时补。
(三)A层次学生中的典型假参与——不屑于参与。
具体现象:此类学生属于学习上的优等生。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冷眼旁观,不屑于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引发结果:这样往往使这些优等生产生过分自大、自私心理,没有合作和团结的意识,难以融入集体。
解决策略: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1.教师找此类学生谈话,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思想上有一个大的改进,并让他们知道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明白大家共同进步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2.在形式上,制定以捆绑式的评价制度,鼓励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3.可以将其定位为小老师的位置,定期考核评比优秀小组长、优秀小老师,给予表彰,让此类学生增强个人及班级荣誉感。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就要有适合合作学习的问题,学习目标要简洁明确,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而且合作学习时机恰当。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更新教学理念,使“真”合作占领课堂,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课堂走向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小组合作;真假参与;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准确界定,存在过度使用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在理论上未对合作学习的本质进行深刻理解,造成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同时,一些老师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手段而手段,不是从授课内容实际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合作学习方面还存在着过度使用的现象,过度使用合作学习会导致策略的失效。
2.教师对角色定位缺乏准确认识,缺少必要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教师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他们忽略了教师在这一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和过程中的多元角色定位。一些老师缺乏对学生如何交流的指导,在小组活动中交往活动的监控以及对学生合作技能培养的技能。
3.学生出现“真假参与”现象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首先表现在有些学生不愿合作,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不愿与他人分享成功,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很多,好学生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往往只是假参与,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而是成了听众,导致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生未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甚至消极抵制,出现这些状况,一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二是教师未进行必要的合作技能训练;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竞争取胜。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假参与现象”解决策略
我分析了在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三类较为典型的假参与现象,对课堂中的此三类假参与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摸索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C层次学生中的典型假参与——完全不参与。
具体现象:此类学生主要是由于之前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新知自己学不懂,又不敢说,不敢问,慢慢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勇气与兴趣。
引发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一直提不上来,上课做其他的事情,开小差。
解决策略: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1.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发现他们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改革评价机制。采用分层评分、小组捆绑式评价或实物奖励等措施,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从而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抵消懈怠情绪,不爱答问的C层次学生展示加分是一般学生的2倍,让组员全力教他,让他们在组内试讲,尝试到真正参与、展示的甜头,慢慢地使他们始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二)B层次同学中的典型假参与——表象参与。
此类学生我们又把他们分为以下两类。
1.似懂非懂。
具体现象:形式上的参与,学习动机不明确。此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表现为“形”象“神”不在,看似与本组同学凑在一起,但是只是为了让本组多加分,并未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只是一时的表象配合,没有经过大脑的深层思考,偶尔作秀,所学知识课后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发结果:这类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全面,一知半解,对易错的地方没有引起注意,知识的重、难点没有突破,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提不上来,这样慢慢地就会丧失自信,不敢上台参与展示。
解决策略: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3)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坚信小组合作学习比单纯教师传授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发展,要潜心研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大胆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切忌浅尝辄止。
2.不懂装懂。
具体现象:问题并不懂,但是不提问,以懂者自居。第一种现象:人云亦云,自己并不懂,往往回答问题后,(下转第71页)(上接第56页)追问他“为什么?”他就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第二种现象:或者因为提问能加分,而不断提问,但自己的问题是否懂了,则不是他注意的,这种只重提问不重对问题的结果的探究,本末倒置,学无所成。
引发结果:此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会逐渐减弱,以至养成“等食吃”的懒惰习惯,同时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学习成绩出现了滑坡。
解决策略: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1)培养自信。对“不懂装懂”的学生不要进行谴责,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还要主动安慰、关心和鼓励。
(2)家校联系。在家校平台上发信息给家长,了解这样的孩子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3)加强预习。对这样的学生预先打好招呼,一定强调他们要回家预习。
(4)加强检查。老师在课中要刻意给机会让这些孩子展示,鼓励他们大胆展示,当堂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课中未过关的课后要及时补。
(三)A层次学生中的典型假参与——不屑于参与。
具体现象:此类学生属于学习上的优等生。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冷眼旁观,不屑于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引发结果:这样往往使这些优等生产生过分自大、自私心理,没有合作和团结的意识,难以融入集体。
解决策略: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1.教师找此类学生谈话,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思想上有一个大的改进,并让他们知道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明白大家共同进步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2.在形式上,制定以捆绑式的评价制度,鼓励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3.可以将其定位为小老师的位置,定期考核评比优秀小组长、优秀小老师,给予表彰,让此类学生增强个人及班级荣誉感。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就要有适合合作学习的问题,学习目标要简洁明确,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而且合作学习时机恰当。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更新教学理念,使“真”合作占领课堂,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课堂走向教育共同体。
- 【发布时间】2019/7/2 18:29:16
- 【点击频次】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