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规划运用

 

【作者】 文瑞学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科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也可以说它是一门思维学科。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就说过:“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训练有关,特别是阅读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所以教阅读课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思维。”因此,语文学科在思维教育方面有着更有利的条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
  笔者是个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高中学生在平时的阅读题作业的回答中,还不及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说,这些学生的阅读思维还没有得到训练,还没有形成合理科学的思维习惯。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思维训练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思维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规划运用问题。
  一、思维训练的目标
  现代心理学研究曾指出,阅读过程中,包含有六种心理操作:发现——对文章信息的搜寻;识别——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认同——对文章信息的转换;组建——对文章信息的改组;扩展——对文章信息的使用;记忆——对文章信息的储存。读者的这些内化动作,构成了阅读中大脑黑箱的奥秘。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说明,阅读不是机械地念诵原文,而是要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可见,阅读是颇费心思的。通常说,绞尽脑汁,就道出了运用思维的苦涩与艰辛。正由于如此,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因畏难怕苦而懒于思索,那么培养学生应有的思维习惯就成为教学日常工作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当学生对思维发生了兴趣,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自觉地变“要我思”为“我要思”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思维发生兴趣,要以思为乐。
  二、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也标志着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问题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或者意识到了,却把握不住阅读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尺度,只是笼统地提出要进行思维训练,却不知如何进行。
  笔者认为要根据目标与内容制定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具体策略:
  (一)课堂示例,理性引导
  课堂过于理性,则失之沉闷,缺乏语言美感;课堂过于感性,则失之轻浮,缺乏理性光芒。课堂中,应理智与情感兼具、逻辑和语言共生;但亦应有所取舍,重理性或重情感,则应根据课程安排和课堂需要合理运用。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三个环节,一读,二品,三思。
  第一个环节通过学生朗读、教师泛读、角色扮读等形式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抛出问题: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
  第二个环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表现烛之武外交口才及其爱国之心。
  第三个环节属课外延伸:你如何理解口才的重要性?
  本课设计三个环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可作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范例,为学生深入文本,研讨文本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同时可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挖掘内涵及与外界对话的兴趣。
  (二)强调想象,体悟情境
  语文新课程目标中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何让学生更快地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呢?在上杜甫的《登高》时,笔者让学生回顾《登幽州台歌》,诗人是如何传递出孤独失意的情感的。学生基本不会回答。笔者就让学生想象一个人独自站在兀然耸立的幽州台上,面对苍茫的天地,没有人能理解他,这种历史与现实的沧桑感、宇宙广阔与个人的孤独感如阵阵阴风四面八方侵袭而来,直入心底。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到这种情感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言而喻,就像一个人站在时空构成的无限坐标之中,这是一个点与一个面的对比,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三)鼓励质疑,比较阅读
  比较一般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笔者在上李煜的《虞美人》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后,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引起争议,课堂上适时抛出,结果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李煜这一人物形象。”结果观点很多,有说李煜不恤政事好声色的;有说他天真直率的;有说李煜懦弱的。
  其中有个观点较新颖。有同学分析李煜是勇敢坚强的,甚至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原因是在整首词中尽管看到泪水、思念,但体会不到诗人的恐惧,更何况求饶了,李煜是一个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然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甚至让宫女演唱,如此坦率不顾生死实属罕见。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索,使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分析归纳,然后再加以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思维训练规划运用的几点思考
  在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很多人不敢轻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实,教师把教学资源改造成学生喜欢的、能够接受的、最适宜于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的形式,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教学过程本是个脑力劳动过程,特别像阅读课,教师的启发引导直接影响着教质量的高下。那么,教师究竟需要做好哪些课前准备工作呢?关键是要精研课文,选择“可发散点”。可发散点是指课文中蕴含的具有一定引发、激活思维发散活动功能的资源基础,换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课文中的一些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的问题。
  启发引导相当程度还要依靠老师的教学语言。有位教师设计探讨《归园田居》的主旨时,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哪些同学希望将来像陶渊明一样德才兼备,请举手!”,第二句是“哪些同学希望将来像陶渊明一样放着官不当而回家种田,请举手!”。第二次举手之后,笑声顿起,辩论即自行展开了。这种浓郁的求知气氛,求知欢乐,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然要面临着革新、发展,只有我们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训练手段,全面推进语文思维,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了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们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 【发布时间】2019/7/2 18:28:31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