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提问调控数学课堂:梯度、密度、角度、难度

 

【作者】 陈晓珍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设计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导向性的问题或问题串,以此来调控数学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在课堂上构建一种师生之间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
  关键词:提问;调控课堂;梯度;密度;角度;难度
  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设计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导向性的问题或问题串,以此来调控数学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在课堂上构建一种师生之间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
  一、 用提问的梯度调控不同程度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习活动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我们在提问时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设置有梯度的问题串,将一些复杂的问题降低难度,搭好上升的梯子。同时,用设置思维的方向启发性或说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把握思考的方向。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
  比如:在△ABC中,∠ABC和∠ACB平分线BI与CI相交于点I.
  (1) 若∠ABC=56°,∠ACB=48°,则∠BIC角度是多少?
  (2) 若∠BAC=86°,能知道∠BIC的角度吗?若能,求出角度;若不能,说明理由.
  (3) 若∠BAC=α,求∠BIC的角度.
  (4) 在△ABC中,∠ABC和∠ACB平分线BI与CI相交于点I.∠BIC与∠BAC有怎样的稳定的数量关系?请用等量关系式表示出来。
  如此有梯度的设置提问,就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切实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课堂中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避免后进生“够不着”、优秀生“吃不饱”的弊端。
  二、用提问的密度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有的老师觉得数学课堂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提问有满盘皆问的不良倾向。我认为,一个提问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是否促进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
  如果提问密度过大,学生会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问题密度大的时候,整个课堂要么表面上看起来热闹活跃(问题没有什么难度时),实际上没有意义,有浪费时间之嫌;要么因学生忙于思考而沉浸一片(问题有一定难度时),这样就不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提问密度过大,往往会造成将教学内容分析得太细,提出的问题琐碎,思维跨度小,让学生几乎可以不假思索就予以回答,缺少思维训练。甚至有些提问的答案已然很明显,没有思考的价值,这样就失去了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因此,一堂课不要问个不停,要注意用提问的密度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三、用提问的角度调控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广度
  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与此相关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单一的,我们应该挖掘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从这些问题的联系点着手提问,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的多样性、发散性,知识上形成知识网络。例如以下这个很经典的几何图形,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设置问题。








  从全等三角形寻找与证明角度设置问题:
  如图1,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M和△CBN是等边三角形。请写出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予以证明。
  从等边三角形寻找与证明角度设置问题:
  如图1,AN与BM相交于点O,AN与CM的交点为G,MB与CN的交点为H,连接GH。问:△CGH是等边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从图形变换继续探索的角度设置问题:








  如图1中,△ACM和△CBN在线段AB的同侧,有AN=BM.如果它们在AB的异侧,还有AN=BM吗?
  对于这个经典几何图,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或教学需要,不断地挖掘不同的知识、能力的角度设置问题,既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又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四、用提问的难度调控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及思维的深度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方面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另一方面,提问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果内容过于简单,就失去了问题的启发性;提问的内容过难,又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使问题变得无效提问。比如,在《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复习课中这样设计了问题:
  已知点M(3a-9,1-a)请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a的值.   
  (1) 点M与点N(b,2)关于x轴对称;
  (2) 点M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落在y轴上;
  (3)在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4)若点M(3a-9,1-a)是第三象限的整点。
  四个提问从简到难,逐步应用本章的有关知识点以到达复习的目的。
  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要适宜。问题过深,超出学生知识或能力的范围,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另一部分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手,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又浪费时间;问题过浅,问题包含的信息量小,提问的价值不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同学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在提问时,不要将提问只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而不深入地思考运用,而应结合学情、知识网络、数学思想与方法等方面精心地设计提问。努力避免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提问太多或只有了了几个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等情况;提问的设置上努力避免质量不高、缺乏艺术性、单调等状况,避免出现没有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造成给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人的身份,导致没有足够的参与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等情况。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从提问入手,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以此来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课堂教学,最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2]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06.
  [3] 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4] 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9.
  • 【发布时间】2019/7/2 18:27:22
  • 【点击频次】376